咨询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小叶子

封面作者:NOEYEBROW

笔记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李非寒老师本科课程 - 心理咨询
北京师范大学张继明老师本科课程 - 心理危机干预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松原达哉 - 咨询心理学

📖心理咨询

定义和分类

临床心理学 / Clin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既提供相关心理学知识, 也运用这些知识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临床心理学更注重对个体和群体心理问题的研究, 以及严重心理障碍(包括人格障碍)的治疗

咨询心理学 / Counseling Psychology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咨询心理学更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以增进个体良好的心理适应

心理咨询 / Counseling

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 由经过专业训练并拥有相关资质的心理师运用咨询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 对有心理困扰的求助者进行帮助, 以消除或缓解求助者的心理困扰, 促进其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的过程; 心理咨询更侧重一般人群的发展性咨询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区别是服务对象问题的严重程度

心理治疗 / Psychotherapy

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 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师运用临床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 对有心理障碍患者进行帮助与矫治的过程, 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或问题, 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心理治疗更侧重心理疾患的治疗和心理评估

中国法律规定, 心理咨询师不得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心理治疗活动应在医疗机构中开展

心理辅导 / Psychological Guidance

指针对普通人群实施的一种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辅导人员,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协助受辅导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了解环境, 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促进其适应环境, 增进心理健康的过程

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

咨询类型面对面咨询视频咨询电话咨询文字咨询
咨询设置形式的质量高质量 / 专业高质量 / 专业低质量 / 非专业低质量 / 非专业
咨询中可获取的信息语言信息丰富
非语言信息丰富
情绪信息丰富
语言信息丰富
非语言信息丰富
情绪信息丰富
语言信息丰富
非语言信息少
情绪信息少 易产生误会
语言信息少 极易产生误会
非语言信息少
情绪信息难获取
对地域 / 时间的要求有地区限制
时间成本高
无地区限制
时间成本较低
无地区限制
时间成本低
无地区限制
时间成本低
咨访关系咨访关系较稳定咨访关系较稳定难建立咨访关系极难建立咨访关系
信息同步性双方共同把控过程同步性较好 但受网络环境影响同步性较差同步性较差
咨询质量较高较低

不同情境的心理咨询

个体咨询

一对一的咨询, 每周一次, 每次50分钟, 可以是单次 / 短程 / 长程咨询

伴侣咨询 / 家庭咨询

重点是关系和整个系统的调节, 每周一次, 每次90分钟

团体辅导 / 团体咨询

  • 团体辅导: 特定主题、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
  • 团体咨询 / 团体治疗: 无结构和人际过程的团体
  • 团体大小: 6-8人, 一般不超过10人
  • 团体带领着: 1-2人

会商

  •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强调改进
  • 由 顾问-“有问题”的来访者-寻求顾问帮助的来访者 三方组成 班主任找心理老师"解决问题学生"
  • 间接地发挥作用

测验

心理测量学笔记

评估

访谈、测验、精神状态检查、行为观察、他人报告

精神状态检查
  • 外观 / Appearance
  • 心境 / Mood
  • 言语和语言
  • 思维过程 / Thought
  • 认知 / Cognition
  • 内省和判断 / Insight and Judgement

诊断

  • 国际疾病分类 / ICD-11
  •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 CCMD-3
  •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 DSM-5
  • 根据精神卫生法规定, 心理咨询师不能进行诊断和治疗, 出现这两个词也不行

不同主题和目的的心理咨询

  • 职业生涯咨询 / Career Counseling
  • 学校心理咨询 / School Counseling
  • 婚姻、伴侣、家庭心理咨询
  • 大学心理咨询
  • 药物滥用、虐待、残疾人心理咨询
  • 社区咨询 / Community Agency
  • 员工援助计划 / EAP

历史与现状

美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历史
  • 1910-1920: 1913年, 美国职业辅导学会 NVGA 成立
  • 1917: 史密斯-休士法 Smith-Hughes Act, 推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
  • 1920-1940: 从生涯辅导逐渐开始拓宽到更广泛的心理咨询
  • 1940-1960: 人本理论诞生、政府投入增加 立法支持、行业组织发展、美国心理学会 APA 第十七分会-咨询心理学分会成立、新的咨询理论兴起
  • 1960开始:
  • 职业规范化: 伦理规范发布、州认证制度、硕博培养项目的标准与认证、心理咨询师的认证
  • 动荡的社会事件: 越战、女权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
  • 心理咨询服务的多样化: 不同人群、不同场所、不同主题
  • 1990-2000: 美国心理咨询与发展学会正式更名为美国心理咨询协会 ACA, 心理咨询行业入驻美国心理健康人力资源数据库
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历史
  • 1949-1965: 主要受到苏联的影响, 排斥欧美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心理咨询主要用于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 没有形成独立的专业领域
  • 1966-1977: 文化大革命, 心理学被视为反动学科, 心理学教育停止, 心理咨询活动停止, 心理学家大量被迫害
  • 1980s: 中国心理学会恢复活动, 精神科开设心理门诊, 高校陆续成立咨询中心
  • 1990: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 1991: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 200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 将心理咨询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
  • 2002: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项目正式启动, 次年全国正式推行资格考试
  • 2004: 中国心理学会正式成立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 2007年建立了注册系统
  • 2008: 推动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工作
  • 2012: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2013年正式执行
  • 2016: 22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
  • 2017: 由于种种乱象和腐败, 取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取消时, 人社部认证的心理咨询师约110万人, 但其中有专业能力、提供专业服务的预估不足1万人

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
  • 专业咨询师严重供不应求: 人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数量仅为WHO推荐标准的1/10, 是台湾地区的1/20、美国的1/60
  • 学历教育无法满足需求: 本身总量就很缺乏, 且硕士培养模式为师徒制, 每年毕业生有限, 且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
  • 非学历教育鱼龙混杂: 培训机构数量众多, 质量参差不齐, 内容缺乏统一标准, 培训资格证书种类繁多, 缺乏权威性
  • 社会问题愈发严重, 公民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 社会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学科自身的发展
  • 从业人员不仅数量不足, 素质也参差不齐, 资质缺乏监管
  • 缺乏足够的合格师资和督导师
  • 学术研究薄弱
  • 社会大众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认知不足
  • 社会不允许存在多元文化, 心理咨询行业的服务人群和服务内容受限

心理咨询师

治疗的关键不是治疗师做了什么, 而是他是谁。因此, 治疗师应该关注的不是为当事人做些什么, 而是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咨询的方法和技巧与其使用者及他的性格是无法分割的。同时, 使用者亦不能与他个人的理论、信念、价值和态度分开, 这些因素是彼此连接的

Patterson, 1985

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不良动机

  • 情感痛苦: 一个人有尚未解决的情感创伤
  • 间接应对: 没有为自己寻求有意义的生活, 而是依附于他人的生活
  • 孤单寂寞: 由于缺乏朋友而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实践结交朋友
  • 渴求权利: 由于在生活中有威胁感、无能感, 希望寻求对他人的控制
  • 爱的渴求: 一个人很自恋, 好大喜功, 相信用爱和温柔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 间接反叛: 一个人有未解决的愤怒, 通过来访者的反叛行为宣泄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常见的要避免的反移情类型

  • 过度保护个案
  • 害怕个案生气
  • 担心个案会依赖
  • 渴望得到个案肯定
  • 在个案身上看到自己
  • 对个案产生性吸引
  • 经常给个案建议
  • 和个案发展社交关系

有效心理咨询师的个人特点

  • 好奇心与求知欲
  • 倾听的能力
  • 交谈轻松自然
  • 共情和理解
  • 内醒: 从内心去观察或体验的能力
  • 忘我: 去首先倾听和关注他人需要
  • 维持亲密关系: 保持情感亲近的能力
  • 坦然应对权威
  • 笑的能力: 看到生活事件的苦乐参半和幽默
  • 警觉的: 警觉外显与内隐的访谈过程
  • 反思的: 反思对访谈内容与过程的新观点
  • 共情的: 认同与了解个案的感受
  • 尊重的: 尊重个案、在个案管理考虑周到
  • 真诚的: 真诚、诚实、真实
  • 开放的: 接纳个案不同形式的沟通
  • 投入的: 主动承担访谈任务
  • 预期的: 期待治疗成功的可能性与确定性

咨询师还应该保持价值中立, 不应该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 应具有多元文化意识

教育和资质

美国心理咨询师的教育和资质

硕士: 2-3年

  • Counseling, Clinical, Specific Areas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 Art Therapy, Music Therapy, School Counseling
  • Coursework & Practice

博士: 5年

  • PhD: Counseling, clinical, school
  • PsyD

教育项目认证

  • CACREP: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Counseling & Related Educational Programs
  • AP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执业资质(州执照)

  • 硕士: Licens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
  • 博士: Licensed Psychologist
  • 要求: Post-education Hours
  • 考试: Professional And Jurisprudence

中国心理咨询师的教育和资质

  • 硕士学历教育: 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 非学历培训: 短期为主, 侧重具体主题和技术, 缺乏系统的基础训练, 缺乏评估和研究, 缺乏督导
  •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取消, 目前从法律上来说从业不需要任何资质 但是不能从事心理治疗
  • 机构职业资格认证: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会注册系统等 基本都是为了赚钱搞的, 同样不靠谱
  • 职业资质风险: 准入门槛低, 无保险, 难以判断从业者专业水准
相关课程要求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 (2018)

心理咨询硕士课程

  • 科学和专业的道德伦理准则
  • 心理学进展
  • 高阶心理学研究方法
  • 心理病理学或精神病学相关课程
  •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 心理评估与诊断的理论与实务
  •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会谈技巧
  • 不同对象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类课程
  • 不同形式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类课程
  • 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实践现场或模拟现场培训 / 实践练习
  • 各类心理或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方法或方案的专题学习

实务技能

  • 心理病理学或精神病学
  •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 心理评估与诊断
  •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会谈技巧
  • 不同对象 / 形式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类课程
  • 心理或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方法

就业选择

  • 学校心理咨询师 服务对象为中小学生
  •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服务对象为大学生
  • 医疗机构 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
  • 机构签约咨询师
  • 线上平台 / APP入驻心咨询师 简单心理、壹心理、Psybyond等
  • EAP行业咨询师 服务对象为企业员工
  • 热线咨询师 如危机干预
  • 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
  • 心理讲师、培训师
  • 自媒体咨询师、媒体心理专家

生涯发展

生涯发展六阶段

专业训练前期进入专业训练专业训练末/实习生从业前5年多年从业经历从业20-25年及以上
业余助人者初级学生高级学生新晋专业咨询师有经验的专业咨询师资深专业咨询师
The Lay HelperThe Beginning StudentThe Advanced StudentThe Novice ProfessionalThe Experienced ProfessionalThe Senior Professional

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 自洽地认识自己的性格和背景
  • 接受正规教育
  • 参与继续教育、督导 Supervision、倡导 Advocate、管理 Administration、文书制作 Documentation
  • 自身要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中成长
  • 避免职业倦怠: 工作和生活分开, 合理应对压力 兴趣爱好 / 社会支持 / 专业支持 / 自我反思
  • 自我关怀: 亲密关系、休闲活动、放松与平衡自在、自我探索与自我觉察

作为咨询师, 在发展的道路上, 我们无法把来访者带到比我们自身愿意到达的更远的地方

咨询前准备

咨询室的设计

  • 感官考虑: 光线、颜色、气味、声音、文字、温度
  • 隐私性考虑: 等待区隐私性, 咨询室隔音等
  • 专业性: 工作室执照, 咨询师执照, 室内陈设等
  • 基于咨询对象和模式的考虑: 儿童青少年, 夫妻, 团体, 家庭 双椅
  • 远程咨询: 能否看到家, 光线和画面, 背景噪音, 眼神接触, 网络流畅性
  • 时钟摆放: 咨询师看得到, 来访者看不到

参见北师大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MHS)全攻略

咨询前的准备

  • 保持身心健康
  • 放松的姿态、亲和的表情
  • 专业形象 Business Casual
  • 收费: 一次咨询收费一次, 咨询前收费
  • 准时开始和结束 一般咨询师迟到则咨询时长不变, 来访者迟到则咨询结束时间不变
  • 私密、不被打扰的空间
  • 座位: 90度-面对面 根据个人的风格
  • 相应文书 合同、知情同意书等
  • 工作微信 / 邮箱的使用 是否接受、如何处理来访者在咨询时间外的信息

⭐咨询伦理

参见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

概念定义

法律

为了保障立法及道德正义而设立的强制标准的精确汇编

道德

对行为的好坏、对错的非强制性的评价或判断

伦理

关于道德的行动、道德的决策, 以及怎样过好生活的哲学研究

专业伦理

当专业人员面对案例或情境提出的伦理问题或道德问题时的行为标准

伦理两难 / Ethical Dilemma

情境包含的伦理考虑因素使人困惑: 相互抵触的伦理标准同样适用 / 伦理标准与道德标准有冲突

伦理两难困境通常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

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第二十三条

  •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 遵守执业规范, 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
  • 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 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 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 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 并为其保守秘密

出现”治疗”两个字的心理咨询也不行: 沙盘咨询√ / 沙盘治疗× 这法里咨询和治疗没有明确操作性定义

第七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有违法所得的, 没收违法所得; 造成严重后果的, 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 直至吊销执业证书或者营业执照:

  • 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的
  • 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活动的
  • 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从事精神障碍的诊断的
  • 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具处方或者提供外科治疗的

心理咨询人员、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中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第十七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 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但是, 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 第二十一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 适用前款规定
  • 第二十二条: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但是, 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 第二十三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一位法学专业的同学的观点

我觉得心理咨询不是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首先, (校外的)心理咨询尚不能归属为医疗行为, 因此只能被看作是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双务合同。既然是双务合同, 彼此都要承担义务(如来访者要付费, 咨询师要专业, 双方要约定履行时间地点等)

“纯获利益”在法律上指既不承担义务也不丧失权利, 因此双务合同方一定不是纯获利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属于这种双务合同, 学校提供的心理咨询是其中一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的心理咨询也不是纯获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因为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力也是义务, 义务教育体系内的心理咨询也不应当属于纯获益行为, 因为来访者担负其他义务(如要上学等)

此外, 实践中”纯获利益”行为往往与经济利益相关, “利益”更倾向于经济上的货币利益而非法律上的权利义务, 如无条件赠与或者免除债务之类, 解释范围很窄

知情同意和保密

知情同意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知情同意书




  • 知情同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列有治疗本质及条件的文件
  • 签署前, 咨询师必须帮助来访者充分理解知情同意书内容
  • 来访者和咨询师在相互见证下签字
  • 知情同意是对咨访双方的保护, 不是”免责声明”

知情同意书的关键内容

  1. 所提供的治疗性质
  2. 咨询师本身的信息
  3. 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保密关系的性质, 保密的例外情况
  4. 治疗中可能的风险和益处
  5. 治疗的选择
  6. 做出知情同意的能力, 不受胁迫
  7. 拒绝、终止治疗而不受惩罚的权利
  8. 办公时间、联系方式、紧急事件的处理方法
  9. 收费情况及支付方式
  10. 个体健康情况的私密性

保密

  • 保密是有效的心理咨询实践基础
  • 保证了来访者的隐私 善行、无伤害
  • 保密的安全空间是治疗关系的核心, 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支持和信任的基础
  • 知情同意 介绍保密和保密例外 是保密措施的第一步骤

保密例外

应在知情同意书明确规定, 并让来访者考虑好要告诉咨询师什么 但是咨询师也不能过于"黑白分明"

  • 伤害自己或他人严重风险
  • 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等受到性侵犯或虐待
  • 法律规定需要披露的其他情况 一些违法行为

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创建、使用、保存、传递和处理专业工作相关信息 如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等。心理师可告知寻求专业服务者个案记录的保存方式, 相关人员 例如同事、督导、个案管理者、信息技术员 有无权限接触这些记录等。心理师因专业工作需要在案例讨论或教学、科研、写作中采用心理咨询或治疗案例, 应隐去可能辨认出寻求专业服务者的相关信息

未成年人的保密

  • 与未成年人进行咨询时, 要让他们感受到, 咨询师是以他们为中心的
  • 咨询师与其监护人的沟通, 他们是有知情权, 应及时告诉来访者
  • 咨询师与其监护人的沟通, 应获得他们的同意来决定告诉其监护人什么样的内容、告诉到什么程度
  • 告诉来访者监护人: 如果出现严重的、重大的事情, 比如, 伤害自己或他人, 咨询师会通知父母
  • 告诉来访者监护人: 为保咨询质量, 防止咨询关系被破坏, 没有告诉家长, 就意味着这些极端情况并不会发生

其他伦理问题

权力和界限

  • 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 界限问题在咨询中很重要, 因为来访者在咨询中处于易受伤的位置。来访者在咨询中暴露自己在情感、认知、人际上的需求、困难, 相对咨询师而言, 来访者的力量更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咨询师在伦理上有责任觉察到这种权利的不平衡、来访者的脆弱, 遵守伦理原则, 提升来访者的福祉和健康
  • 咨询师为了自己在性、情感和经济上的利益, 做出剥削、伤害的行为, 超出了专业行为标准, 即发生了界限侵犯

多重关系 / Multiple Relationships

心理师与寻求专业服务者间除心理咨询或治疗关系外, 存在其他社会关系。除专业关系外, 还有一种社会关系为双重关系 Dual Relationships, 还有两种以上社会关系为多重关系

双重关系的影响

  • 双重关系会削弱治疗师的公正性, 也潜藏着利益的冲突, 存在以专业的强权而牺牲来访者利益的危险, 而且扭曲了治疗关系的本质
  • 与双重关系相关的借口, 只是为了逃避专业责任
  • 双重关系是否符合伦理取决于是否存在伤害、剥削、权力滥用的情况

涉及性的双重关系

  • 在咨询会谈中与来访者发生性行为或约会。这种行为是剥削性的、操纵性的、权利驱动的, 严重违反伦理的
  • 咨询结束后, 在伦理守则不允许的时间内与以前的来访者约会或有性关系

不涉及性的双重关系

  • 在咨询期间与来访者有商业关系或合作关系
  • 在咨询期间与来访者成为朋友, 并 / 或预期有社交生活, 接受现在的朋友作为来访者
  • 用咨询与来访者交换物品或服务
  • 接受学生、被督导者同时作为来访者
  • 送礼问题: 需要考虑来访者因素、送礼的时间、礼物的具体情况、礼物的动力学意义

多重关系的抉择考量 Younggren & Gottieb, 2004

  • 增加额外关系是否必要?是否可避免?
  • 是否伤害到个案?
  • 多重关系是否能提供更多协助?
  • 是否破坏咨询关系?
  • 自己是否能客观评估多重关系?

专业胜任力

  • 咨询师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为合适的人群提供专业服务
  • 咨询师应警惕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对来访者造成伤害 及时寻求督导帮助, 限制或中断临床服务
  • 咨询师应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的专业资历
  • 咨询师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提升专业胜任力
基本胜任特征

  • 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估
  • 科学知识和方法
  • 人际关系
  • 伦理法律标准
  • 个体和文化差异
  • 跨专业合作
功能胜任特征

  • 个案测评与诊断
  • 干预
  • 咨询
  • 研究与评估
  • 督导与培训
  • 管理

网络咨询中的伦理问题

  • 识别和确认来访者身份困难
  • 对网络平台和咨询记录有特殊的保密要求
  • 咨询设置: 咨访双方注意在咨询时间地点的选择
  • 遇到危机个案转为线下干预
  • 跨越不同地区或国界咨询的司法管辖权问题
  • 青少年群体的知情同意问题

⭐基本技术

建立咨访关系

影响因素

咨询师
  • 个人需要
  • 价值观 有时不能太"黑白分明"
  • 人格特征 需要根据来访者的需要适当表现
  • 理论取向
  • 专业经验
来访者
  • 求助需求
  • 价值观
  • 性格特征
  • 背景变量
  • 问题性质
专业关系
  • 尊重
  • 真诚
  • 共情
咨询过程
  • 关系
  • 探索
  • 领悟
  • 行动

核心条件

助人改变的六个充分必要条件:

  1. 咨询师与来访者处于心理接触中
  2. 来访者处于不一致、矛盾、情绪不平衡的状态
  3. 咨询师处于一致和整合的状态
  4. 咨询师对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
  5. 咨询师对来访者共情
  6. 咨询师将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传达给来访者

Rogers, 1957

尊重 / Respect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 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 关怀: 来访者正在经历的问题
  • 重视: 来访者自由表达的权利
  • 接纳: 来访者的长处和短处
  • 理解: 来访者是独特的个体
  • 信任: 来访者有改变的潜能
  • 不提问: 不要质问
  • 不建议: 尤其是不了解全貌时
  • 不分析
  • 不批评
  • 不嘲笑: 尊重"人"的价值
共情 / Empathy

共情是对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于有如亲验的了解, 要感受来访者的世界, 如感受自己的一样, 这就是共鸣共情

Rogers

内容功能
  • 来访者发生了什么事
  • 来访者采取了什么行动
  • 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
  • 这件事对来访者的意义
  • 来访者希望怎样
  • 表达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尊重
  • 促进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 促进来访者自我探索
  • 促进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沟通
真诚 / Congruence

咨询师以一个真正的人出现在关系中, 他在咨询时表现得开放、诚实; 他不是镜子, 也不是一块共鸣板, 也不是一副空白的银幕; 而且他不戴面具, 也不伪装, 他不是在扮演角色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靠地以真正的自己, 投入在一个真正的关系中

Patterson

帮助他人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非临时扮演的一个角色, 或戴上又放下的一个面具

Egan

内容功能
  • 开放性: 真诚生活, 不隐藏在专业角色中
  • 自发性: 自然而然地表达
  • 一致性: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 非防御态度: 理解来访者的言行反应
  • 自我暴露: 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情绪
  • 真诚、共情和尊重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安全信任的关系
  • 咨询师提供了示范作用, 使来访者放下防卫, 以真我来与咨询师交往
  • 促进咨询过程的发展, 减少了混淆和矛盾的情况, 沟通更容易更直接
  • 咨询关系是真实的, 防止浪费精力

不当做法

  • 命令或指导
  • 警告或威胁
  • 提供意见、给出方案、主动提出解决方案
  • 用逻辑、争论、说教来说服来访者
  • 说教、告诉来访者他们的责任 你应该XXX
  • 评价、批评、反对、指责
  • 认同、赞美、称赞 除非是发自真心
  • 羞辱、嘲笑、贴标签
  • 解释、分析
  • 安慰、同情
  • 询问、求证 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做
  • 撤离话题、分散注意力、迎合或转换主题

助人过程三阶段模型

Hill, 2012

探索阶段 / Exploration Stage

  • 以人本主义理论为主
  • 基本要求: 专注、倾听、观察
  • 探索想法: 重述 内容反馈、针对想法的开放式提问
  • 探索情感: 情感反映、情感表露、针对情感的开放式提问

领悟阶段 / Insight Stage

  • 以心理动力学理论为主
  • 挑战 / 面质
  • 针对领悟的开放式提问
  • 解释
  • 领悟性自我表露
  • 即时化

行动阶段 / Action Stage

  • 以认知行为理论为主
  • 针对行动的开放式提问
  • 提供信息
  • 针对来访者的反馈
  • 过程建议
  • 直接指导
  • 策略表露

提示

详见师大云盘 本部分PPT(需登陆)

Insights
  • 用语习惯要匹配来访者的语言和知识, 不要满口专业术语, 要用来访者能听懂的语言, 有时还需要去和来访者澄清专业术语的含义。避免网络用语
  • 如果要打断的话, 要有明确目的和意义, 而且不能太频繁, 最好征求来访者的同意
  • 不要一边进行咨询一边进行记录, 因为会影响自己和来访者的注意力, 也会提升来访者的焦虑 如果理论流派需要记录才另当别论
  • 身体接触要谨慎, 需要获取同意、说明原因、分享体会, 即便是来访者主动提出身体接触的要求, 也要谨慎, 考虑他的意图和相关规定等
  • 穿着要体现专业和专注, “有领有袖”, 优衣库风格
  • 保持自我觉察: 觉察自己所使用的技术
  • 不允许沉默: 要允许沉默的存在, 可能在思考, 而且时间也没有想象的长
  • 做朋友: 要认识到关系的不对等性, 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情感卷入
  • 面质: 要尊重和平和, 不要变成和来访者的争论
  • 解释: 不要过于频繁, 要以来访者自己的领悟为主
  • 不要让咨询称为来访者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咨询的目的应该是行为改变, 而不是让来访者依赖咨询师
  • 结束后可以留联系方式用于低频事务性联系, 但要有明确界限
  • 动机访谈理论: 可能有复发阶段
  • 回应时, 用肯定的角度来反馈

⭐心理咨询的流派

提示

请阅读咨询心理学 的前三章了解本部分内容, 或通过师大云盘 下载本部分PPT查看(需登陆)

⭐学习资源

学术组织

美国心理学会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 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权威的心理学学术组织
  • 成立于1892年, 12万名会员, 下设52个分会
  • 旗下管理90+学术期刊, 如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22.4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4.9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7.6
  • 几乎具有心理学行业垄断地位
APA管理的期刊们
  • 心理学基础类: 《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心理学方法》(Psychological Methods)等期刊, 主要发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综述方面的文章
  • 心理学应用类: 《心理学与老年人》(Psychology and Aging)、《心理学与健康》(Health Psychology)、《心理学与法律》(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and Law)等期刊, 主要发表心理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实践经验
  • 心理学教育类: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ist)、《教育与心理测量》(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教育心理学评论》(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等期刊, 主要发表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理论、测量和评估方面的文章
  • 心理学专业类: 《咨询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神经心理学杂志》(Neuropsychology)等期刊, 主要发表心理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文章
  • 心理学跨学科类: 《行为神经科学》(Behavioral Neuroscience)、《文化多样性与少数民族心理学》(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心理学与社会科学》(Psych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等期刊, 主要发表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分析方面的文章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PS

  • 成立于1988年, 会员16000人
  • 旗下有6个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 / 8.2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7.2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 25.4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12.6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 4.8
    Advances in Methods and Practi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13.6

中国心理学会

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 CPS

  • 1921年创立, 会员13000人, 现任理事长: 赵国祥
  • 42个专委会(含1个筹委会)
  • 主办《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Mental Health, CAMH

  • 1985年成立, 会员30000人, 现任理事长: 王刚(北京安定医院院长)
  • 22个分会
  • 主办: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心理与健康》(科普杂志)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Chinese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CASP

  • 1982年成立, 会员1000人, 现任会长: 张建新
  • 22个分支机构
  • 主办《社会心理研究》

推荐书刊

推荐书目

  • 欧文·亚隆著, 张怡玲译,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新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 维克多·弗兰克著, 何忠强、杨凤池译, 追寻生命的意义, 新华出版社, 2003.
  • D. Wedding, R. J. Corsini著, 伍新春等译, 当代心理治疗理论与应用(第10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胡博等译, 助人技术: 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罗伯特戴博德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岳晓东著, 登天的感觉

推荐期刊

  •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 American Psychologist
  • 心理学报
  • 心理科学
  • 心理发展与教育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视频学习

📖心理危机干预

提示

主要关注于青少年和校园心理危机干预

定义

  • 危机是指重要的人生目标受到阻碍时的状态; 阻碍是指在短时间内无法用常规手段解决困难; 在多次解决问题失败的时间段内会造成持续的混乱和崩溃 Caplan, 1961
  • 危机是一种难以改变的困难或者状况, 使人们无法采取行动, 无法自主控制自己的生活 Belkin, 1984
  • 临床背景下的危机是指一种突发的情绪素乱, 通常是由超出来访者应对能力的环境、发展或者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引发的, 导致来访者暂时失去正常的问题解决能力 Hof, Hallisey, ..., 2009
  • 干预是给处在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心理支持的技术, 主要领域包括自杀、性侵、灾难、丧亲等
  • 干预是一种短期的救助程序, 被设计用于帮助危机反应的稳定化(认知、情绪、行为等功能)和正常化(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出现的体验是正常的、降低痛苦中不可接受的部分), 是一种紧急介入干预, 并非心理治疗(干预过程不必也难以过于深入, 尤其是不要过度挖掘过往的创伤)

干预目标

  • 协助当事人渡过危机的混乱状况
  • 降低身心反应的影响程度
  • 恢复到危机前的功能和现实状况
  • 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 增加当事人成长的可能性
  • 学到新的应对技巧
  • 增加生活选择
  • 重整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要认清自己与干预者只是一种职业关系, 不必有过度的无力感和过强的责任感

干预对象

干预对象举例
一级受害者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受害者, 或死难者家属
次级受害者现场目击者或幸存者
三级受害者参与营救与救护的间接受害人员, 如医生、护士、精神卫生人员、急救人员、战士、警察
四级受害者突发公共事件区域的其他人员, 如居民、记者、次级受害者家属
五级受害者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人

至少应关注到前三级的干预对象; 并且干预者要积极关注自身的身心状态, 避免替代性创伤, 必要时寻求督导帮助; 对于老人小孩等易感人群, 更需要特别心理援助

干预者和场所

  • 干预者可以是心理健康相关专业人士, 如社工、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
  • 干预者也可以是朋辈支持者
  • 针对不同对象, 不同干预者的功能作用不同
  • 个体心理危机干预是整个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一环
  • 危机事件发生后, 进行干预应越快越好
  • 干预场所根据情形选择, 可以是特殊避难所、公共避难所、临时医院、医院、灾难援助中心等
  • 干预场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尽量保护隐私; 不同被干预者应分开处理(避免情绪的传染)

干预的基本任务

  • 初次接触: 建立心理联结、澄清目的
  • 确定危机: 从来访角度理解危机、确认各种影响部分和可能的恶化因素
  • 提供支持: 心理支持、后勤支持、社会支持、安全支持
  • 寻找替代方案: 情景支持、应对机制、积极思维方式
  • 行动计划和重建自控: 方案的具体化
  • 承诺: 知道自己干什么

危机往往是非线性的, 所以干预过程也可能是非线性的, 以上任务可能会重复进行

危机的特点

  • 危险和机遇并存: 危机后成长
  • 没有灵丹妙药或快速疗法: 咨询人员要稳定、淡定; 不能一开始就以完全消除危机的影响为目标
  • 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心理危机非常因人而异, 在干预时必须站在来访者的立场, 考虑他们的资源、心境和环境; 不光是自杀等严重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失恋、考试, 甚至结婚、升职等一般意义上的好事也可能成为心理危机
  • 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 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反应, 都并非线性的因果关系; 一般应优先处理生理反应; 既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 又要关注长期应激障碍; 危机的成因是系统性的, 咨询师要积极与班主任、家长、社区等资源合作
  • 扩散性危机: 要注意一个危机事件可能引发更多的危机事件; 要关注自杀危机当事人的同学、班主任、亲属等; 甚至是从新闻报道中的灾难事件也可能引发危机
  • 生理原因: 人类保留了哺乳动物对内外部危机的应激反应 Fight、Flight、Freeze(很快会发生转化), 源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

危机的产生过程

  1. 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生活事件
  2. 引起急性情绪扰乱或认知、躯体和行为等方面的改变, 但又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3. 当事人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时不能应对或应对无效

心理危机指当事人对破坏性事件的身心反应, 而不是指破坏性事件本身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遇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系列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大类

  • 生理基础: 自主神经系统(主要是交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交感肾上腺系统)
  • 交感神经的 3F 反应: FightFlightFreeze
  • 交感神经的 4E 激活: EmergencyEmbarassmentExcitementExercise
  • 要关注处于 Freeze / 解离状态的来访者
  • 在突然遭遇积极刺激时, 也可能出现应激反应
  • 处于应激状态时, 消化系统的功能会受到抑制, 味觉和嗅觉功能下降
  • 如果应激反应持续时间过长, 可能发展为 PTSD 等长期应激障碍
  • 来访者的认知状态可能呈现认知增强(急中生智)、认知狭窄(管状思维)、认知混乱(呆若木鸡或胡言乱语)的不同状态
  • 要注意来访者情绪反应的适切性、相互转换、强度和变化
  • 注意将精神状态很异常的来访者即使转介到医院
  • 要优先处理来访者的生理反应, 要询问来访者的基础生理功能状况(吃喝拉撒睡)
  • 随后询问来访者的社会功能行为:
    个体应对行为(有无、方法、效果), 交流如何保留应对行为的功能性部分、降低行为的风险性部分
    人际互动行为, 注意解离体验(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多重人格)

认知、情绪、行为(知情意)三者相互影响, 不同的治疗技术流派对这三者的关注程度不同; 此外, 生理状态也会对这三者产生影响

急性应激障碍

特殊群体

幼儿园阶段

小学阶段

中学阶段

危机的分类

Janosik

  • 发展性危机: 正常的成长或发展过程中, 急剧的变化或转变导致的异常反应 严重的适应障碍
  • 情境性危机: 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 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
  • 存在性危机: 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 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

危机也可能会转换与混合

常见的校园危机

  • 与学校成员相关的自然灾害 个体/群体
  • 与学校成员相关的社会恶性犯罪事件 个体/群体
  • 与学校成员有关的社会重大灾难事件 个体/群体
  • 校园内的暴力、冲突、伤害 个体/群体
  • 校园内的自残、自虐、自杀事件

评估

心理评估是贯穿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的普遍策略; 所有的干预任务的实施都需要危机干预者在评估之下进行; 多数时候评估是自发的、主观的、并且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分类评估系统 / Triage Assessment Checklist, TAC

程度无损害
1
轻微损害
2-3
轻度损害
4-5
中度损害
6-7
显著损害
8-9
严重损害
10
情绪情感情感状态稳定, 对日常活动情感表达适当对环境的情感反应适切, 对环境的变化有短暂的负性情绪流露, 不强烈, 求助者完全能够控制情绪对环境的情感反应适切, 但对环境变化有较长时间的负性情感流露, 求助者能够意识到需要自我控制情绪情感反应与环境有脱节, 常表现出负性情感, 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烈地情感波动。情感状态虽然稳定, 但需要努力才能控制情绪负性情感体验明显超出环境的影响。情感与环境明显不协调。心境波动明显。求助者意识到负性情绪, 但不能控制完全失控或极度悲伤
认知注意力集中, 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正常。求助者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实际情况相符思维集中在危机事件上, 但思想能受意志控制。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轻微受损, 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基本与现实相符注意力偶尔不集中, 感到较难控制对危机事件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降低。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在某些方面有偏差注意力时常不能集中, 较多考虑危机事件而难以自拔。解决问题和做决定能力因为强迫性思维, 自我怀疑而受到影响。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可以有明显的不同沉湎于对危机事件的思虑, 因为强迫性思维、自我怀疑和犹豫而明显影响求助者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 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有实质性的差异除了危机事件外, 不能集中精力。因为受强迫、自我怀疑和犹豫的影响丧失了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和感知与现实情况有明显差异从而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
行为对危机事件应对行为恰当, 能保持必要的日常功能偶尔有不恰当地应对行为, 能保持必要的日常功能, 但需努力偶尔出现不恰当的应对行为, 有时有日常功能的减退, 表现为效率降低有不恰当的应对行为且做事没有效率。需化很大精力才能维持日常功能求助者的应对行为明显超出危机事件的反应, 日常功能表现明显受到影响行为异常难以预料, 并且对自己或他人有伤害的危险

不要对着表去和来访者一个个问, 而是根据来访者的情况, 在心里逐步评估来访者的情况, 避免给来访者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自我防御机制

人格心理学 - 心理防御机制

不是要把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全部剥离, 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 适当的程度, 适当的方式下, 帮助来访者逐步剥离防御机制

干预方法

  • 非指导性干预: 评估可以为干预提供信息, 对于症状较轻的来访者, 可以通过非指导性干预来帮助来访者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你想做的是?
  • 合作性干预: 如果来访者有改变的意愿和一定的能动性, 保持了基本的功能, 但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 可以通过合作性干预来帮助来访者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尝试...
  • 指导性干预: 来访者主观没有自助意愿、出现了绝望感, 或者来访者的功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此时危机干预者需要给出指导, 引领来访者行为 我不能让你以现在的状态直接回家, 那会非常危险...

有的时候宁可误判, 也不要放过可能的危险

根据评估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

基本技术

倾听

  • 集中全部注意力和精神力量在来访者的世界里, 搁置自己的情绪(无条件积极关注)
  • 关注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
  • 了解来访者是否做好准备与他人, 尤其是干预人员进行情感和肢体的接触
  • 用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表达对来访者的关注,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 避免臆断、价值观偏见、反移情

开放式提问

  • 提问, 邀请描述 能和我谈谈...、和我说说...、重述、陈述句
  • 紧扣计划 你打算怎么办?
  • 追问(澄清)关于这个能再说说吗?
  • 评估 和事情发生前相比, 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
  • 避免问 为什么, 减少防御反应(不要 质问、不要为了满足好奇心而问)

封闭式提问

  • 避免持续或过多的使用封闭式提问
  • 适用于获取特定、具体的信息
  • 询问具体信息的反应 这是否意味着你想要自杀?
  • 获取承诺 你会继续咨询吗?、你同意...吗?
  • 避免反问(同样会给来访者造成压力)

共情

  • 干预者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
  • 来访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 从而感觉愉快、满足
  • 促进来访者自我表达、自我探索, 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双方更深入的交流
  • 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来访者, 有更明显的干预效果
  • 不要同情, 不要安慰, 不要假装共情
  • 向来访者表达共情的语言内容: 事实、感受、动机、需要
  • 通过身体姿态等非言语信息表达共情

无条件积极关注

  •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共情的开始, 也是关系建立的开始
  • 全身心投入的关注(恰当和不恰当的身体语言)
  • 观察来访者的全部反应(知、情、意、生理和功能)
  • 关注既是一种技术, 也是一种态度

情感反馈

  • 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重现来访者的情绪感受(不是共情)
  • 促进来访者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注意和探索, 尤其是那些从来未曾表达过或被注意过的情绪
  • 促进来访者产生被理解的感觉, 增进咨访关系
  • 有助于来访者准确地对其情绪进行表征, 管理自己的情绪
  • 当来访者表达出对干预者的负面情绪时, 情感反应有助于减弱来访者的负面情绪

沉默

  • 要允许沉默的存在, 沉默是来访者感受、体验自己、思考和整合的空间
  • 沉默不是疏远和隔离, 而是充满关心的无声陪伴与支持
  • 干预者要处理好自己的焦虑, 必要时敢于沉默
  • 当来访者的信息复杂, 含义众多时, 干预者也需要花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真诚

  • 干预者的自我意识、感受和体验应当可以自由地、无条件地被使用和交流
  • 干预者的言行一致, 表现自然, 适当分享自己
  • 真诚不是简单的实话实说(而且有些话不能说)

尊重

  • 无条件的尊重, 对来访者接纳、关注和爱护的态度, 尊重来访者的现状、价值观、权益和人格
  • 尊重包括来访者身上的消极面和缺点
  • 尊重意味着信任来访者, 信任他的选择和他自愈的能力
  • 尊重来访者是否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选择
  • 尊重来访者的心里防御

SAFER-R 模型

SAFER-R 是国际危机事件应激基金会(ICISF)提出的危机干预模型, 是一种危机干预的框架, 用于指导危机干预者在危机干预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

个体危机干预的 SAFER-R 模式操作版

流程要点
1. 自我介绍
2. 满足基本要求, 稳定化、联结
3.故事(事件、反应)
4. 对情绪反馈
5. 复述内容
6. 正常化
· 把反应归于当时情景, 而非个人缺点
· 确定个人压力反应管理工具, 为受助者赋能
· 确定外部支持、应对资源
· 如果适用, 可以使用问题解决或认知重构
· 评估恢复正常功能的个人能力
注意事项
  • 你不是万能的, 不是魔术师, 也不会变魔术
  • 无论危机是什么, 都需要直接面对
  • 不要期待在危机干预中 解决 所有问题
  • 请保护好自己, 避免替代性创伤
  • 干预对象的愤怒不一定是给你的, 你只是 被投射了 (所以也不要去争辩)
  • 学会放下, 不要一直把危机干预对象 背在身上 (工作和生活要分开)
  • 利用好督导和支持体系 (哪怕是同行的相互交流等, 尽可能避免单打独斗)

稳定

  1. 建立联系: 你好, 我是 , 是 的工作人员; 我正在确认大家的情况怎么样, 并且看看有没有可以帮忙的地方; 我和您谈几分钟可以吗?可以请教你的名字吗?(不要可以做作、假装共情和真诚)
  2. 满足基本需求: 在我们谈话前, 您有什么需要的东西吗, 譬如喝些水或吃点东西?(要事先确定和了解当前场景的资源, 回应来访者的关切)
  3. 稳定急性压力源: 即优先稳定生理疼痛、伤害、有威胁的情境等来访者正在经历的压力源
    · 确保人身安全
    · 做一些积极、实用和熟悉的事情
    · 获得当前、精确的、及时更新的信息, 便于经历者处于等待和模糊的信息中
    · 与可获取的切实可用资源建立联系
  4. 稳定化: 包括躯体稳定化、心理稳定化、社会稳定化(要结合治疗方案和心理健康教育)
稳定化说明
躯体稳定化· 外化
· 药物治疗
· 照料身体感受: 主动的方法(生理为主的方法, 如运动、跳舞、肌肉放松、呼吸训练、蝴蝶拍)、被动的方法(沐浴、按摩、香薰、音乐等)
心理稳定化· 暂时与创伤刺激隔离: 内在观察者、遥控器、容器
· 提高情绪耐受力和调控力: 放松技术、资源强化、正面标签、快乐日记、自我奖励、角色扮演
· 自我照顾和安抚: 寻找内在客体、内在帮助者、大树练习、内在安全之所、内心花园
社会稳定化· 日常生活正常运作
· 安全保障
· 社会联系
· 治疗关系

着陆技术 / Grounding

  1. 用一个你觉得舒服的姿势坐着, 不要交叉胳膊和腿
  2. 慢慢地深呼吸
  3. 看着你的周围, 说出你能看到的不会让人感到难过的物体(例如: 我看见了地板、我看见了一扇门、我看见远处的一棵树)
  4. 慢慢地深呼吸, 如果你愿意, 可以闭上眼睛
  5. 接下来, 请说出你能听到的让人不会感到悲伤的声音(例如: 我听到了一个男人在说话, 我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我听到远处有人在打电话)
  6. 慢慢地深呼吸
  7. 接下来, 说出五个你能体验到的不让人感到悲伤的感受(例如我感觉桌面很光滑, 我能感觉到手很温暖, 我感觉脚下的地面有些硬)
  8. 如果你愿意, 可以停留在这些感觉里, 也可以选择回到现在的环境

注意事项

  • 倾听和陪伴是基础
  • 身心社会的顺序要注意
  • 呼吸调整很关键
  • 多通道联合工作
  • 催眠技术很有用
  • 平时的刻意练习很重要

认识危机

来访者的叙事, 邀请他叙述整个危机过程, 发生了什么, 他做了什么, 经历了什么等; 这是后面 FER 的基础

  • 具有情绪宣泄功能; 但注意要适度, 并且时刻觉知这个情绪宣泄对来访者是否有积极意义 (如果越哭越伤心, 出现不可控的趋势, 就要及时制止; 一边哭一边说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
  • 咨询师可以帮来访者重新审视, 建构危机事件经过本身, 从而意识到自己的资源, 以及重新理解和处理自己出现的情绪
  • 咨询师可以了解亲历者的心身反应
  • 要注意共情、倾听、概述、事件的完整性
  • 要促进完全的觉察(关注被否认和压抑的部分)
  • 咨询师不是被动的听众, 还应引导叙事的进程 (来访者提供内容, 咨询师掌控进程)

增进理解

增进来访者了解自己在认知、情绪、躯体、行为、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五个层面的 异常反应, 都是对 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但不要为了正常化而正常化, 有时候 普遍 是比 正常 更好的说法)

  • 认知层面: 关于危机事件 / 自身感受的想法
  • 情绪层面: 警惕被压抑、转换的情绪
  • 躯体层面: 注意耗竭感、倦怠感
  • 行为层面: 阴性行为和失功能行为
  • 三观层面: 对国家、政府的看法, 对职业的看法、对自己的看法等

区分三种不同的危机经历者

  • 良性应激反应: 积极的压力
  • 不良应激反应: 过多的压力, 但多数人会在冲突阶段表现出抗逆力
  • 机能失调: 日常的能力和行为失衡, 不能承担原本的责任(做好转介准备)

鼓励有效应对

确定资源、促进动机、形成策略, 以下为基本策略

  • 扩大视野与集中精力(认知狭窄和认知混乱)
  • 促发能动性(聚焦于资源和可控性: 能做和想做; 咨询师要帮助判定应对方法的安全性)
  • 提供支持(可以信赖甚至依赖干预者)
  • 提供指导(可以很具体, 可操作)
  • 执行顺序(自助的逻辑性 )
  • 提供保护(特定危机经历者, 如家庭暴力; 必要时向社区或警方求助)
· 满足基本需求
· 联结 / 鼓舞
· 宣泄疏导
· 社会支持与团队凝聚力
· 教育 / 提供信息
· 压力管理
· 问题解决
· 冲突管理
· 认知重构
· 安慰
· 精神支持
· 延迟自我挫败行为
· 正常化
· 提供希望

转诊

对于来访者必要时进一步转介(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以下是需要转介的情况

  • 低能动性(无法完成基本的自我照料)
  • 精神病性症状表现
  • 其他的持续高风险可能, 如未成年人、孕妇、严重慢性疾病、物质依赖者等

⭐团体干预

  • 属于 团体辅导 而非 团体咨询团体治疗
  • 团体辅导: 以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专业助人方法
  • 短程, 结构化, 多数是一次性的, 心理教育性, 高性价比

目标

  • 反应正常化
  • 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
  • 帮助成员获得支持
  • 帮助成员找到应对危机的办法
  • 预防 PTSD 等问题的发生
  • 通过团体筛选出创伤影响较重的个体并转介
  • 团体领导者的角色是主持人、教育者、陪伴者、咨询师
  • 共情、倾听、尊重等干预手段都在发挥作用

基本实施

  • 开始时间为危机事件发生 24-72 小时内, 团体干预不宜过快开始; 但超过一个周后, 效果也不大
  • 活动时间约为 2-3 小时
  • 参加者为 3-12
  • 带领者为 1-2 人 (尽量 2 人)
  • 合适的空间: 安静, 安全, 封闭, 有桌椅, 有白板
  • 如有需要, 准备其他合适的材料和资源
  • 结构化操作

带领者胜任力

  • 掌握团体心理干预的一把技能
  • 危机干预相关理论及伦理培训
  • 危机心理知识的准备: ASDPTSD,哀伤辅导、睡眠与疼痛、情绪与压力管理、精神病性问题等
  • 理解危机中不同人群的需求
  • 具备心理危机评估能力

CISD

CISD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危机事件压力转化) 是一种以团体形式通过交谈来减轻危机反应的系统方法, 一种简易的支持性团体辅导方法

主要是通过将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反应正常化,进而使来访者恢复健康的认知过程,以促进个体自我恢复及成长

同构群

团体干预的参与者应该是同构群; 同构群的成员在理解和解决创伤性经历上互帮互助,意味着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段经历,并找到方法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1. 群体成员有一个共同的历史
  2. 这个群体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一起工作或经历了某些事
  3. 群体成员间存在着联系,因此他们被认为是一个单元,互动群体的

共有信念

  • 共有信念: 在危机团体辅导中,大多数团体成员都有着某种信念
  • 社会心理学基础: 灾难后的认知偏见 / 事后明智
  • 常见内容: 对死者的内疚, 对管理者的愤怒, 对团队疏离感的恐惧, 迷信观念, 尊重尸体, 强烈的助人愿望, 迅速恢复工作, 未来不确定性
  • 忽视共同信念的影响:
    不良情绪持续加重,不利于自然恢复
    聚焦在消极认知理念上,不利于积极康复因素起作用
    影响组织对 CISD 的效果和评价

实施要求

  • 24-48 小时是理想干预时间,6 周后效果甚微
  • 在事件发生的 24 小时内不进行,可能处于应激的木僵状态
  • 危机涉及的所有人员原则上都应该参加
  • 7-8 人为宜,一个单元时间为 2-3 小时
  • 适用于学校或者单位机构出现重大危机事件时
  • 不需要测量

操作步骤

阶段目标
介绍期定义问题
事实期保证求助者安全
感受期提供支持
症状期提出变通方式
辅导期制定计划
恢复期获得承诺

前三者的关键是 倾听, 后三者的关键是 行动

介绍期

相互认识、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让来访者者了解和信任干预者,减少 CISD 过程中的阻抗并取得合作,告知来访者 CISD 的工作目标和规则

  • 目的: 建立团体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让成员明白团体的基本规则,会谈的目的是回顾成员对创伤的反应,进行讨论,找到处理的方法,并防止将来出现问题
  • 原则: 不被强迫做任何事情; 讨论的重点是成员的印象和反应; 一定要强调隐私和信任, 有时可以签署一个保密协议

方法

  • 干预者进行自我介绍及描述对事件的理解,解释干预的目的,取得为基础的合作,回答来访者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强调严格的保密性,不许录音、出门后不能传播
  • 介绍危机事件是非常事件,经常把人击垮,但经过会谈,能更快地应付更好的生活工作,同时要强调会谈不是心理治疗,而是一种减少危机事件所致的正常应激反应的方法
  • 来访者可以说自己的事情,也可以说所了解到其他人的反应
  • 如果谈话引到来访者的痛苦焦虑,干预者会帮助其放松
  • 来访者有权利不说话,可以用点头摇头的方式表示答案
  • 来访者可以随时提出问题

事实期

要求来访者回顾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以便把整个事件呈现出来

  • 目的:
    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叙述事件
    重构所发生事件的图像
    把个体的行为反应放在创伤的背景下去看
    整合创伤经历
  • 原则: 来访者如果觉得在小组内讲话很不舒服,可以保持沉默; 不要问 为什么

方法

  • 请成员描述事件发生过程中自己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成员在这些严重事件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想、所为 (专注于当时而不是现在)
  • 尽量让每位成员都发言,这样成员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真相大白,了解期待与事实,回顾事件的细节,专注于当时的体验 (带领者可以总结成员的回答, 以便减少后面成员的重复内容)
  • 问题及指导语:
    事件发生时你是如何知道的,你看到、听到、闻到、感到了什么?到目前为止你都了解了哪些情况?你是怎么想的?
    请从我的左边开始再加一个挨着一个讲一下,若你没有准备好,你可以先不说,但还是希望你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会对大家很有帮助!
    在你意识到某某时最初的想法是什么?你当时做了什么?你的第一想法和做法是什么?
  • 通过 5 个通道分析感觉,印象,所见、所听、所触、所闻、所尝,以达到对创伤更现实的重构

感受期

邀请来访者澄清事件发生后出现的情绪反应; 通过描述对事件的感受进行宣泄,从而对事件的情感进行加工

  • 目的: 接近情感的表达,正常化心理和躯体反应
  • 原则:
    需要抱持耐心的面对来访者
    不批评他人,所有人注意力都在倾听每个人所经历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来访者谈到自己对事情的情感反应时,干预者要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理解 (共情 ≠ 认可)

方法

  • 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
    当这个危机事件发生时,你有何感受?
    你目前有什么样的感受?
    以前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谨慎问这个问题, 因为可能带出更多的负面情绪, 记住团体干预不是团体治疗)
  • 在感受期释放的情绪包括恐惧、无助、挫败、自责、愤怒、愧疚、焦虑和抑郁等,来访者各种各样的感受都会出现
  • 这个部分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也是人最容易遭受到攻击的阶段

症状期

要求来访者描述自己应激反应综合症的表现,可以从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来描述

  • 目的: 确定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识别成员希望分享的应激反应,开始将情绪感受范畴转向认知范畴
  • 原则: 识别危机来访者是否存在创伤事件所致的躯体或心理症状

方法

  • 请成员描述自己的急性应激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的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
  • 询问事件中成员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
  • 询问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
  • 请成员谈其体验对家庭、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 请大家轮流谈谈,目前最困扰、最关注和最担心的是什么
  • 询问是否有攻击性行为,担忧自己和家人会死去

辅导期

干预者对上一阶段的描述进行解释

  • 目的: 有效的应急处置教育
  • 原则: 把反应正常化, 促使大家接纳这些反应

方法

  • 团体领导者介绍正常的反应及应激反应模式,强调危机者的症状及感受是对危机事件的正常反应。讨论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哪些问题是正常的
  • 将反应正常化,包括心理和躯体转化等的反应正常化,并促进接纳正常反应
  • 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正常化,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对方式,提供学习资料
  • 提醒可能并存的问题 如饮酒, 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教会成员自我识别症状:侵袭性想法和影像,回忆时的痛苦,企图逃避想法、感受和扳机事件,与人疏离,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焦虑、抑郁、烦躁、羞耻、内疚、愤怒、睡眠问题、过度警觉、易惊吓等; 引导大家认知重建,形成正向思维
  • 团体领导者根据对危机事件的一些知识和理解,事先印好一些材料给大家,或者做好 PPT 给大家展示。当团体领导者总结成员所讲的反应、他们的身体变化时,协同领导者把关键词摘出来,写在白板者黑板上,及时进行分类,比如生理的变化、情绪的变化、认知的变化等

恢复期

澄清回答一些可能被来访者忽略或者不清楚的问题,对整个干预阶段做出总结,让危机经历者说出刚才讨论的事件和还想讨论的事情

  • 目的:
    关闭创伤事件,总结晤谈所涵盖的内容,回答问题
    评估哪些人需要目的随访或转介到其他服务机构
    准备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秩序
    引导正向思维,挖掘积极资源,促进行动
  • 原则: 在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严重心理危机成员,事后转介个别心理咨询

方法

  • 澄清错误观念、信念重建、讨论行动计划
  • 总结会谈过程:评估反馈;提供保障;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请大家想一想:灾难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带来了哪些启示?大家想想,目前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去生活
  •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谈一谈,经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每个人和刚刚来到这里相比,有哪些变化和新的启示
  • 重申共同反应,愤怒、焦虑、担心、沮丧等
  • 强调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比如建立联系机制、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 挖掘可利用资源,比如音乐、运动等
  • 跟踪和后续支持,如有的困扰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还有后续可以继续提供帮助的资源等

其他

  • 环境要求:温馨、安静的房间,坐成一圈,准备纸巾等。如果 8 个人的话,团体领导者和协同领导者就相隔 4 个人,坐在相对的位置上
  • 团队领导者:做 CISD 时最好团体领导者和协同领导者两人都在,因为这是一个危机干预,可能有成员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协同领导者可以处理团体中类似的事情
  • 保密:解释保密问题,必要的话签署保密协议。降低成员在团体中的防御,让成员觉得在团体里、在当下的时间段里,可以讲自己的感受
  • 时间安排:在干预时间不充分时,可以将第 2、3、4 阶段整合起来
  • CISD 一般是一次性的团体,2-3 小时,在严重的事件发生后,数周内要进行随访: 通过电话或者去到家里随访,询问目前的状态,状态不好的人可能需要做第二次 CISD

常见问题

  • 直接进入辅导或干预期:容易引起阻抗,我们所有的干预和咨询,包括热线,最重要的就是首先建立信任、安全的关系,因为受助者现在就感到不安全
  • 事实陈述与体验感受混淆:有时候我们询问事实,他说感受;问感受,他说事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温柔打断,进行澄清, 比如 刚才我问大家的是这个事件发生了,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断地重复问题,将其引回问题
  • 没有进行总结:注意在每个人都讲完之后,运用其细节给予心理教育,这时要像一个教师,危机造成混乱,需要直接指导
  • 导入期工作不到位,没建立信任关系
  • 不能灵活处理:在 6 个阶段中,非常场合下第 2、3、4 阶段可合并,公开讨论内心的感受、消化创伤体验
  • CISD 可能存在的质疑:
    1. 强制性参加的风险
    2. 要求每个成员分享的风险(分享方式丰富化:绘画)
    3. 如何保证成员得到后续的服务
    4. 无法验证团体领导者的资质,无法验证是否接受过团体培训和训练,团体技术是否成熟
    5. 如何和个别咨询做到结合使用,也是目前没有解决的问题
    6. 在线干预缺乏经验支持

注意事项

  • 部分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者以消极的方式看待团队的人,可能会给其他成员带来负面影响,不宜进行 CISD
  • CISD 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候文化仪式或者宗教仪式可以替代 CISD
  • 对于急性或者深度悲伤的人,暂时不适宜参加 CISD
  • 团体中一定要有协同领导者,如果在团体中发生无法预估的情况,要及时处理
  • CISD 是团体心理服务的方法,一般不支持对受助者单独实施,可能要进行随访并做好后续支持,如对部分受助者再做 CISD
  • 会谈结束以后,要及时对干预人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 不要强迫当事人叙述灾难的细节 (如果成员出现这个描述, 即时温和而坚决地打断),这样的细节会强化灾难的画面感,引起更频繁的闪回
  • CISD 团体领导者的要求比较高,一定要有创伤治疗知识和带领团体的经验
  • CISD 一般是 8-10 人,成员不宜过多

⭐自杀干预

自杀

  • 自杀是一种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 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 自杀是一种由自我引导有意识的毁灭性行为 (但年龄较小的个体可能没有对死亡的真实理解)
  • 自杀是有功能的; 在多重困境中, 有需要的个体把自杀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 两个因素:结束自身生命的意向和结束自身生命的活动

自杀的特点

  • 自杀一个矛盾纠结的过程 自杀意念,但自杀决定到自杀实施的时间很短,近五成的自杀是在 10 分钟内所做的决定
  • 美澳两国调查,高达六成自杀未遂的患者,是因为在事发前 24 小时内与亲友或伴侣的发生了人际冲突
  • 作为职业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你将有 25% 的概率面对自杀者
  • 曾有自杀意念的人群中,低于 1% 的人最终完成自杀

自杀的动力学

  • 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向攻击理论:内心冲突无法向外表达时,形成想内部对自我的攻击
  • 绝望和逃避
  • 心理痛苦 Psychache、烦乱和压力
  • 社会学的解读 Durkheim:
    • 利己型自杀: 死了就不难受, 解脱了
    • 利他型自杀: 为了别人好, 为了别人的幸福 (不一定是真实的, 也可能是 想象中 利他) Jack, 一些烈士
    • 失范型自杀: 被文革迫害的人, 集中营的人
    • 宿命型自杀
    • 混合型自杀: 一些重病老人(即为了解脱自己, 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 自杀轨迹模式:危险因素的总和,包括生物因素(物质滥用、男性、抑郁的遗传等),心理因素(低自尊、绝望、BPD 等),认知因素(死板、教条、思维狭窄)、环境因素(工具可获得性、事业、家庭冲突)
  • 人际关系理论的解读(Joiner):人们自杀是因为他们能够自杀并想自杀
    • 人们通过降低对死亡的恐惧来获得自杀能力(自杀尝试、选择”更好”的方式、美化死亡等)
    • 当人们认为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且无法改善(累赘感)
    • 缺乏归属感(没人要)
    • 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构成自杀的临界状态
  • 存在主义 欧文.亚龙
    • 当人们建构其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关系的观点时,同时也建构一个世界观
    • 面对环境挑战的三个选择:保持原有建构、调整原有建构建立新的建构、放弃建构-自杀
  • 其他自杀:
    • 奉献型自杀:某些宗教教徒的自焚
    • 姿态型自杀:自伤、飙车、酗酒或者其他极高风险行为
    • 借助他人自杀:如借警察之手被击毙
    • 工具型自杀:假性自杀,但可能弄假成真

自杀者的特征

Schneiderman

  1. 情景特征:无法忍受的精神痛苦,作为共同应激源的心理需求受挫
  2. 动机特征:寻求解决方案、终止意识
  3. 情感特征:绝望和无助
  4. 认知特征:自杀和获救的矛盾心态、感知受限,选择狭窄,没有其他思考
  5. 关系特征:沟通意图(我自杀是有道理的),找出路(自愿出局)
  6. 连贯性特征:用持续不变的方式应对所出现的不安、悲痛、威胁和心理痛苦

共性固然是存在的,每一例自杀有都有其个性

对自杀的一些误解

  1. 与想自杀的人谈论自杀,会使其自杀风险增加
  2. 威胁别人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3. 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4. 自杀者都是有精神疾病的
  5. 自杀有家族遗传性 (可能有, 但没有基因层面的定位)
  6. 一个人自杀未遂后挺过了,自杀风险也就没了
  7. 自杀总是一种冲动性行为
  8. 自杀总是毫无征兆的
  9. 很少有专业人士自杀
  10. 想要自杀的人不会寻求帮助

自杀风险评估

自杀的原因

远端近端
外部社会文化: 如宗教对自杀的态度等
成长环境: 家庭因素等
近期的创伤、冲突, 资源短缺, 学业找工作经济困顿等当前环境因素
内部性别, 遗传因素, 人格因素 (人格障碍, 冲动性, 社会孤立), 认知风格 (完美主义)身心痛苦和绝望感

要邀请来访者尽可能充分地告诉咨询师自杀的原因 (而不是简单的一两个词语)

Shneidman 三维模型

心里痛苦, 压力 (应激), 烦乱 (激躁)

心理痛苦探索心理痛苦
  • 中国有 5000 万人有临床抑郁
  • 情绪: 抑郁、焦虑、恐惧、委屈、愧疚、自责等
  • 认知: 效率和逻辑性,与情绪相关的思维特征如认知狭窄 (钻牛角尖, 我 xxx 样, 我以后也会 xxx 样; 不要在这时和来访者争论)
  • 行为: 紊乱和失功能状态; 毫无力气自杀的人, 要小心在症状稍微好转的时候的自杀风险
  • 生理痛苦: 睡眠和生理不适、慢性生理疾病状态; 失眠是自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尤其是青少年), 其中近期才开始失眠的人, 更需要关注
  • 你的情绪(心情,感觉)是…….?
  • 当你感到…….时,想到了什么?最近,上课看书时,效率怎么样?
  • 当你…….时,你的日常活动怎么样?
  • 你的身体感觉怎么样?睡眠情况,饮食情况,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 尝试量化心理痛苦, 如 1-10 量表等, 但不能来访者说什么就信什么
压力 (应激)探索压力水平
  • 通常是外部因素(部分时候是内在的, 如幻听, 幻视, 精神分裂症等, 尤其是在重度抑郁的时候, 此时需要转诊)构成的
  • 应激源:痛苦且不堪重负!
  • 人际冲突或学业压力等
  • 求职挫败或考研失败等
  • 丧亲(重要关系丧失)
  • 命令性幻听(内在因素)
  • 最近让你感觉有压力的事情是什么?
  • 一些什么情况让你感觉很糟糕?
  • 碰到什么情况,让你感到难以应对的?
  • 当…….发生时,会怎样影响你?
  • 句子完成提问:对你来说,最大的压力是……
  • 尝试量化压力体验
烦乱 (激躁)探索烦乱水平
  • 一种情绪上的烦乱、不安和焦虑状态,往往体现为在认知狭窄、自伤或者自杀等轻率行事倾向
  • 做点什么以摆脱痛苦的需要
  • 困兽的体验, 越用力, 越痛苦
  • 你是怎样应对这些事情的?
  • 当什么情况出现时,你觉得自己必须有所行动?
  • 让你感到必须做点什么来帮助自己的情况是什么?
  • 句子完成提问:对你来说,最需要采取行动的情形是……
  • 尝试量化烦乱水平
  • 核对来访者拥有的资源

绝望感

  • 绝望感是和自杀死亡相关最高的风险因素
  • 自杀干预的一个关键就是希望感
  • 探索绝望水平:
    • 你对自己摆脱这些痛苦(压力,烦乱)的信心如何?
    • 有谁或者哪些资源可以帮你走出困境吗?
    • 你觉得自己未来会不再被这些痛苦困扰吗?
    • 量化感受:总体上,你觉得自己感到的绝望感是…?
    • 还可以探索一下其他没有被注意到的资源

自我关怀与自我厌弃

  • 自杀倾向的根本驱力就是想在心理层面上逃避对自我无法接受的感受 罗伊·鲍迈斯特
  • 缺乏自爱 Self Compassion,同时又深切地想要逃离自己的痛苦
  • 逃避的需要和自我厌恶
  • 增加自我关爱也是危机干预的核心
  • 探索自我厌弃水平
    • 对于正在经历这么多痛苦的自己,你的感觉是什么?
    • 最让你感觉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哪个部分?(感受、表现、行为等)
    • 量化提问:你对自己的不接受程度是…?
    • 除了直接询问, 要更多地依赖对来访者的观察

其他因素

  • 既往自杀史: 历来都是重要指标,次数越多、时间越近, 风险越大; 注意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区分; 注意性别影响(男性较少自杀尝试)
  • 冲动性: 状态性冲动和特征性冲动,干预对象对自己冲动性的认识(扳机因素、控制能力)冲动性
  • 物质滥用: 明显降低冲动控制水平,酒精等; 警惕酒精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 重大丧失: 任何 有意义 的失去, 如丧亲、失恋、友情、价值感丧失、偶像塌房等
  • 关系问题: 独处、孤独感; 和朋友、男女朋友的冲突; 避免高风险个体的独处,注意危机者的有意回避行为倾向
  • 累赘感: 无论是事实上的还是感觉上的,自杀的功能会因为累赘感发生变化, 利他性
  • 羞耻感: 文化的因素,污名化的影响,既往创伤经历的不当暴露
  • 睡眠问题: 严重失眠等对心理痛苦的影响
  • 健康问题与生理疼痛: 严重难以治愈,高度痛苦,慢性疾病等
  • 其他严重现实问题: 离婚诉讼,无法毕业等

危机干预不一定是单纯的咨询, 还要去寻求外部资源和支持

探索生的理由

  • 让你感觉不再想自杀的一件事是...?
  • 是什么使你没有真的采取行动?
  • 导致自杀的因素往往也是使其生存的原因(愧疚和累赘感等)(无自杀观念者的生存理由聚焦于抱负和动力,指向未来)
  • 生死两难: 这种矛盾性是大多数自杀危机状态的基本心理
  • 避免简单利用生的理由,而是看到深层次的动机和需要

意念-行为框架

传统自杀理论主要关注影响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注重自杀意念的预防干预。没有对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进行区分研究,并不能解释是什么原因使得数有自杀意念的人却没有采取自杀尝试的行为

意念-行为框架下的自杀理论不再将自杀危险因素看成是一个单一的结构,会把自杀意念的形成以及从自杀意念到自杀尝试的转变过程被试为两个不同的现象

自杀风险等级

  1. 自杀意念:
  • 一闪而过还是盘旋不去的固着?频率和持续时间(认知参与度)
  • 努力理解危机者自杀想法的目的和意义,理解危机者生活中的目标、自杀意图的本质和自杀想法的功能
  • 应对自杀意念的策略和有效性
  • 此时应做一定的监护以减小风险
  1. 自杀计划:
  • 计划是关键指标,启动高等级干预措施的关键指标
  • 计划的致死性
  • 计划的清晰性、特异性和具体性是判断风险的重要依据(时间、地点、工具)
  • 应持续监控, 直到交给家长或转诊
  • 询问来访者有没有自杀计划时, 要关注他的反应, 一般没有明确否定的反应, 都是有计划的, 干预者应帮助来访者对其正常化
  • 良好的咨访关系可能会使来访者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自杀意念, 甚至在自杀前告诉咨询师
  1. 自杀准备:
  • 围绕自杀行动的具体准备
  • 自杀工具的相关准备
  • 告别行为(安排个人事务、写遗嘱、遗书,在网络空间发布信息、做喜欢的事情,赠与行为)计划的致死性
  • 警惕”回光返照”或者”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1. 自杀演练:
  • 将计划好的自杀尝试付诸于实际行动或进行预演
  • 识别自杀演练行为非常重要,它们是所有准备行动中最危险的
  • 根据伤口的位置, 深度, 方向等, 区分是非自杀性自伤还是自杀演练
  1. 自杀中止:
  • 主动中止和被动中止

自杀风险等级评估

  1. 探讨现在的自杀事件: 重点是探索自杀意念的强度
  2. 探讨近期自杀事件: 主要是在近两个月中的自杀意念的频率和致命性,以及自杀计划的细致和完整性来获得对自杀危险严重程度的评估
  3. 对过去自杀事件的探讨: (2个月之前),重点包括最严重的一次自杀尝试是什么样子,曾有过的自杀尝试具体次数,两个月之前,最近一次的自杀尝试在何时
  4. 探讨即刻自杀事件: 此阶段可以提供最直接的患者即刻的自杀计划的危险程度的线索; 其中,应该非常关注患者在访谈时的言词和表现出的非言语动作。最后要考察患者的绝望程度和愿意为应对目前的问题而制定详细计划的程度

相关技巧和注意事项

  • 行为事件: 干预者询问的有关具体行为事实或具体想法特质的问题
  • 淡化羞耻: 面对对方因羞耻内疚不愿谈论的话题时,能以一种不带侵犯性的方式进行提问
  • 小心假设: 面对一些敏感话题时干预者会假设某个值得怀疑的行为已经发生,并依据这一假设构建出一系列问题
  • 扩大症状: 通过提高问题严重程度的上限,对方的歪曲机制可以被绕过; 在这里,干预者必须提出确切的数字
  • 具体否认: 即便来访者对于某个笼统问题做了否定回答,但若干预者对于与之有关的一长串具体行为依次进行询问,仍然可以得到许多肯定的回答
  • 正常化: 当对方对承认存在某种症状感到焦虑或尴尬的时候,干预者让他们知道其他人也经历过相同的症状或感受
  • 评估之前应先打破讨论自杀的禁忌
  • 评估过程一般 1-2 小时, 干预者应做一些包扎性工作, 不能直接让有自杀风险的来访者离开
  • 跟家长交流时要澄清他们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

突破保密

  • 善行原则: 打破保密的意义要大于打破保密的代价
  • 风险水平判读: 精准,全面的风险水平判断
  • 突破保密是个契机: 共同面对阻碍
  • 最小突破原则: 最大程度保护好来访者
  • 说明原因: 不要甩锅, 这是一个需要协作的重要时刻
  • 合作的姿态: 怎样突破对”你”最好
  • 未雨绸缪: 从知情同意开始
  • 应对可能的阻抗: 被背叛的愤怒, 被创伤的恐惧, 无力的沮丧和绝望, 被揭露的耻辱感
  • 通报相关部门: 应明确他们想知道什么, 他们不需要知道什么, 他们可以做什么, 他们不应该做什么

安全协议

  • 安全协议不一定是一个好办法, 是干预者防御的手段, 可能存在副作用
  • 安全协议应建立在充分细致的自杀风险评估基础之上
  • 安全协议一定程度上是有自杀阻碍作用的,但不能作为保证书
  • 不要被安全协议”蒙住咨询师的眼睛”
  • 警惕安全协议的反作用
  • 如何讨论安全协议: 将其视作”稳定化”资源和策略探索的过程导入
    1. 导入: 当你离开咨询室,也许还会经历此前经验过的糟糕时刻,那些情况还可能再次让你想到轻生的念头,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在那时你会经历什么,以及可以如何改善,好不好?
    2. 稳定化技术的学习和复习: 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功能稳定
    3. 资源的探索和确认: 支持系统的探索和获得技能 (不局限于”人”), 有质量的陪伴
    4. 风险因素控制: 扳机事件,自杀工具等
  • 标题: 咨询心理学
  • 作者: 小叶子
  • 创建于 : 2023-11-17 20:31:48
  • 更新于 : 2024-05-20 15:13:42
  • 链接: https://blog.leafyee.xyz/2023/11/17/咨询心理学/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 小叶子,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