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小叶子

封面作者:NOEYEBROW

笔记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彭华茂老师本科课程 -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 发展心理学
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绪论

基本概念

发展

个体从受孕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的系统的变化连续性

连续性

  • 以年龄为指标, 心理特质的相关性很少高于中等程度
  • 年龄越大, 心理特征越可能保持稳定
  • 考察的时间间隔越短, 连续性程度越大
  • 不同行为的连续性不同
  • 需要考虑环境的连续程度
  • 连续性不是由同样的反应模式组成的 不一定要在行为上一致

广义发展心理学

种系发展, 即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狭义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 即个体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过程, 包括生理发育、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一般说发展心理学就是指此类

成熟

个体按照遗传基因中预先设定的⽣物程序的发展, 由成⻓过程⽽⾮学习、受伤、疾病或别的⽣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

经验导致的⾏为或⾏为潜能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成熟和学习是发展的原因

研究领域

学科目标

  • 描述: 描述发展的普遍模式 常态发展 和个体差异 特殊发展
  • 解释: 解释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 优化: 根据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帮助和指导个体朝积极方向发展, 已达到发展的最优化

研究内容

  • 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心理发展的主动和被动
  •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阶段的整体特征, 是一个持续和渐变的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到历史文化背景影响

毕生发展 / Life-span Development

  • 发展是⼀个持续终⽣的过程
  • 发展是多维度和多⽅向的
  • 发展同时涉及获得和丧失
  • 终⽣的可塑性是发展的⼀⼤特点
  • 发展受到个体所处的历史和⽂化背景影响
  • 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
  • 要理解发展必须结合多⻔学科

历史发展

人类儿童观的变迁

  • 古代迦太基、罗马、斯巴达: 儿童没有任何权利, 包括生命权
  • 中世纪: 儿童是微型大人
  • 17-18世纪: 儿童是无助的、需要被保护的, 此阶段产生了原罪说、性本善说、白板说等
  • 当代社会: 社会以儿童为中心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 达尔文第一个进行”婴儿传记“的写作 对婴儿行为进行记录
  •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 W. T. Preyer1882出版的《儿童心理》, 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 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 霍尔 G. Stanley Hall, 第一个使用问卷法、研究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青少年心理学》、最早研究老年心理 《衰老:人的后半生》
  • 率先对个体一生全程发展进行研究: 荣格 精神分析学派巨头, 进行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启发了埃里克森
  • 发展心理学问世: 霍林沃思 Hollingworth 于1927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古迪纳夫 Goodenough 于1935出版《发展心理学》
  •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取代”Child Psychology”

⭐研究方法

测量方法

自我报告法

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口头交谈, 了解和收集其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

  • 结构访谈: 问题有维度, 每个被试的流程相同
  • 非结构访谈: 开放性问题 但题纲仍然是固定的, 用于预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 优点: 能深入了解被试态度、对不识字被试友好
问卷法 / 心理测验

用一套预先准备的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特质

详见心理测量学笔记

  • 优点: 能够同时测量多个被试, 省时省力
  • 缺点: 需要被试识字, 不能深入了解被试态度
  • 注意: 即使一对一口头施测, 问卷法也不是访谈法 问题和选项固定, 也不存在追问过程

访谈法和问卷法的局限

  • 不适合年龄小的儿童
  • 容易受到社会赞许性影响
  • 要保证被试对问题的解释相同
  • 主观报告可能与客观行为有差异
临床法

研究者根据被试对上一个问题的反应提出下一个问题的访谈方法

  • 与访谈法的不同: 不同被试的问题不全相同
  • 优点: 灵活
  • 缺点: 可能受研究者偏好影响 研究者要接受严格训练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或实验室条件下, 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特点
  • 在真实情境下进行资料的搜集, 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
  • 观察对象是正在发生的客观现象, 对客观对象的研究具有直接性
  • 观察法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和研究根据、仪器设备等
  • 优点: 自然情景 直接、真实、客观、人为干涉低、发现新问题
  • 缺点: 变量控制困难、不易发现因果联系、观察者效应、不易重复数据
相关技术

早期的观察直接通过人的观察进行记录, 现代的观察研究中, 通过各种录音与录像设备等记录观察的过程, 例如:

  • 音视频采集系统
  • 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 眼电遥测系统
  • 生理信号遥测系统
  • 行为观察分析系统
  • 面部表情分析系统

采用这些技术, 可以设计和完成各类行为实验, 记录和分析被试的动作、姿势、运动、位置、表情、情绪、社会交往、人际交互等各种活动, 实现多角度全方位收集数据, 从而实现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特点及规律的深层次机制探索

基本要求
  • 对所观察的问题要有基本了解, 观察目的明确, 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观察目标与计划
  • 尽量使被观察者放松, 处于正常活动状态 无干扰观察和无干扰测量
  • 要记录和观察与目标行为有关的事实, 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 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除了观察目标行为之外, 还应分析被观察者其他一切有关材料
  • 为了避免观察者偏见, 应标准化观察流程, 并对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
分类

自然观察法

  • 在不加任何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然情境中被试的行为表现
  • 缺点: 行为不一定发生、容易受观察者效应影响 小孩人来疯、行为的因果难以确定

实验室观察法

  • 通过实验控制设置某种情境, 观察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
  • 缺点: 实验室情境下的反应与自然情境下的反应未必一致 效度低

个案研究法

广泛收集个体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通过分析个体生活中的历史事件来检验发展假设 弗洛伊德经常用

人种志研究法

即田野研究, 研究者与某个文化或亚文化群体的成员住在一起, 对之进行广泛的观察和记录, 以便了解其独特的价值观、传统和社会化过程 多用于社会学研究

心理生理学方法

测量儿童生理过程与其身体、认知、社会化、情绪行为和发展之间关系 多用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研究设计

相关与实验设计

相关设计

用来表明变量之间相关强度的一种研究设计, 尽管这些变量是系统相关的, 但是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 即使有因果关系, 也不能确定因果方向
  • 可能只是偶然的相关
  • 可能都与某个第三变量有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

研究者在被试所处的环境中引发一些变化, 然后测量这些变化对被试行为有何影响的研究设计

  • 现场实验: 生态效度好, 但难以控制变量 在监狱研究看的电影类型对攻击性的影响(注:本来就要放电影, 只是控制种类)
  • 自然实验 / 准实验: 因伦理等原因无法控制自变量时适用, 不一定能进行因果推论 早起社会剥夺、裂脑人、家庭收入与心理疾病的关系
  • 实验室实验: 有明确的自变量、因变量, 便于控制混淆变量

相关和实验设计都需要控制无关变量 / 混淆变量 通过操作或统计方法

横断与追踪设计

横断设计 / Cross-sectional Design

在同一时间点上研究不同年龄的人的心理发展特征

优点

  • 省时间、财力、物力、人力
  • 容易获取大样本数据
  • 可以使用最新测量技术

局限

  • 无法确定统计差异是年龄差异 同辈效应 还是年龄变化导致
  • 年龄差异 Age Difference: 即代际差异
  • 年龄变化 Age Change: 即年龄大小
  • 同辈效应 Cohort Effect: 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
  • 同辈 Cohort: 由生长在相似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下的同一年龄段的人组成的集体
追踪设计 / Longitudinal Studies

在某一段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的心理特征进行多次测量

优点

  • 提供个体发展方面的数据
  • 揭示早期经历与后来发展结果的关系
  • 揭示个体某些方面有跨时间的相似性, 以及个体变化方式上的差异

局限

  • 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
  • 被试流失
  • 可能受练习效应影响
  • 无法全部采用改进技术 不是指后段研究不能用改进技术
  • 容易受跨代变化影响
序列设计 / Sequential Design

对不同年龄段的被试进行追踪, 结合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的优点, 也叫聚合交叉设计

西雅图追踪研究

元分析 / Meta-analysis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追踪调查, 并对文献研究的相关问题、结果、结论等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具有更为广泛性和代表性的结论, 拓展该领域问题研究的深度、理论、应用价值

研究伦理

  • 避免伤害
  • 获得许可 知情同意
  • 保密
  • 接受询问和告知结果 即使实验必须欺瞒, 也要事后告知

详见咨询心理学-咨询伦理

⭐人类发展理论

天性 / 教养, 主动 / 被动, 连续性 / 阶段性, 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和各流派的争论焦点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S. Freud, 1856-1939, 心理性欲理论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冰山理论、自我本我超我、释梦

基本观点

  • 研究对象: 变态或异常心理与行为
  • 研究方法: 精神分析 释梦/催眠/自由联想等
  • 核心思想: 人的行为都是由 本能决定的
  • 强调早期经历对日后行为的影响
  • 潜意识: 未觉知到, 但影响行为的欲望
  • 冰山理论: 人脑大部分是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只占小部分

人格的成分

  • 本我 Id: 遵循本能原则
  • 自我 Ego: 遵循现实原则, 协调本我和超我
  • 超我 Superego: 遵循道德原则

心理发展五阶段

  • 口唇期: 0-1岁, 从吮吸获得性快感
  • 肛门期: 1-3岁, 从排泄获得性快感, 自我逐渐产生
  • 性器期: 3-6岁, 从外生殖器获得性快感, 出现俄狄浦斯 即恋父/恋母 情节 应开始性教育
  • 潜伏期: 6-12岁, 性的发展呈停滞或退化
  • 生殖期 青春期: 11-13岁开始, 个体尝试摆脱父母的控制, 开始容易产生性冲动

弗洛伊德的贡献

  • 对无意识的关注
  • 对情绪的关注
  • 早期经验的作用

埃里克森

Erikson, 1902-1994, 心理社会发展观

移居美国、改名、精神分析训练、《童年与社会》

基本观点

  • 社会文化是发展的决定因素
  •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 在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 人格的发展过程是不同心理社会冲突解决的过程

八个心理社会阶段

发展阶段年龄生命危机重要元素生命问题
婴儿期0-1岁信任 Basic Turst 与不信任 Mistrust妈妈最重要我是安全的吗
儿童早期1-3岁自主行动 Autonomy 与羞怯怀疑 Shame & Doubt父母最重要我能探究吗
学前期 / 游戏期3-6岁主动 Initiative 与内疚 Guilt家庭最重要我能探索吗
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 Industry 与自卑自贬 Inferiority老师最重要我有信心吗
青年期12-20岁同一性 Identity 与角色混乱 Role Confusion同伴最重要我是谁
成年早期20-35岁亲密 Intimacy 与疏离 Isolation朋友最重要我的TA在哪里
成年中期35-60岁繁衍 Generativity 与停滞 Stagnation家庭与事业并重我可以关心谁
老年期 / 成年晚期60岁以后完整无缺 Interity 与悲观沮丧 Despair自我最重要我一生无悔吗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维纵向的, 而是多维, 每个阶段不存在发不发展的问题, 只有发展方向、程度的区别

繁衍感不是只能从生育孩子上得到, 详见此处; 关于本理论的详细内容可见这篇科普文章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

Piaget, 1896-1980, 智力与智力发展观

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发生认识论、标准化智力测验工作、对自己的三个子女进行研究

智力观

智力是有助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生命过程, 智力发展就是图示 即认知结构 的发展

图示 / Scheme

  • 定义: 认知结构 / 行为模式 / 思维模式
  • 同化 Assimilation: 纳入经验 量变
  • 顺应 Accommodation: 改变图示 质变
  • 不平衡 Disequilibriums: 现有图示与新环境的经验的不平衡 促进了图示的变化

发展阶段

这个发展顺序具有跨文化、跨阶级的稳定性

维果茨基

Vygotsky, 1896-1934, 社会文化的影响

俄国发展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

  • 认知发展发生于社会文化环境中, 社会文化影响认知发展的形式
  • 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 儿童的许多认知技能是在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 低级心理机能: 直接、具体、被动的心理机能
  • 高级心理机能: 间接、抽象、符号的心理机能 有语言参与的一定是高级心理机能

向高级机能发展的标志

  •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即各种机能由于思维 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 的参与而高级化
  •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 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 现有发展水平: 儿童独立活动时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 任务要求水平: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儿童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 最近发展区: 上述两者的差异, 即通过指导 / 教学, 儿童获得的潜力
  • 指导式参与 脚手架: 教学应基于儿童现有水平, 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引导儿童发展, 为儿童创造更大的最近发展区

生态系统理论

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 在这些系统之中, 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的发展

布朗芬布伦纳 / Bronfenbrenner, 1917-2005

基本观点

  • 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个体的发展
  • 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同时个体的气质类型 / 生理特点 / 能力等也会影响环境
  • 环境是一组复杂的系统

五级系统

  • 微系统: 个体生活与交往的当前系统, 个体既会影响它, 又会受它影响 家庭/学校/同伴
  • 中间系统: 个体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分为支持性的 / 非支持性的 家长会(家庭和学校)
  • 外层系统: 儿童并未直接参与, 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 父母的工作环境/学校的办学理念
  • 宏系统: 嵌套于以上三种系统的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背景等 意识形态/价值观
  • 历时系统: 变化着的时间维度 / 儿童年龄 儿童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胎儿的发展

受精到出生

宫内发育分期

胚种期 0-2周

  • 受精后24小时, 受精卵分裂成2-8个细胞, 称为早早期胚胎
  • 受精后3-4天, 受精卵分裂成桑葚胚, 进入子宫腔
  • 受精后6-8天, 胚泡植入子宫内膜, 即着床, 形成绒毛膜和胚盘
  • 受精后8-9天, 胚胎外胚层、内胚层形成, 羊膜、羊膜囊和卵黄囊开始形成
  • 受精后21天, 胚芽长5-10mm, 重量不足1g

胚胎期 3-8周

  • 胚胎: 分为外层胚、中层胚、内层胚
  • 外层胚: 发育成神经系统、表皮、毛发
  • 中层胚: 发育成肌肉、骨骼、循环系统
  • 内层胚: 发育成消化系统、肺、泌尿系统、胰腺、肝脏

胎儿期 9-40周

胎儿的呼吸系统到28周 妊娠末期3个月 发育完善, 胎儿具备子宫外存活能力 成活年龄, 在此之前出生的胎儿难以成活

胎儿新陈代谢发生在胎盘中

孕期发育的环境影响

致畸因素

  • 指任何一种可能损伤发育中的胚胎或胎儿的疾病、药物、化学物质、辐射等环境因素
  • 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器官形成和生长最迅速的时候 即各个部位发育的关键期, 致畸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大
  • 未出生的胎儿和其母亲的基因组成以及产前环境的质量决定胎儿是否容易受到损害
  • 接触致畸因素时间越长, 剂量越大, 严重受损的可能性越大
  • 不仅是母亲, 父亲接触到某些致畸因素, 胚胎和胎儿也可能受到影响
  • 致畸因素的长期影响一般取决于出生后环境的质量

母亲自身特点

  • 母亲的饮食
  • 母亲的情绪状态
  • 母亲的年龄 高龄产妇的畸形率和生育风险会大大提高

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新生儿的反射

  • 生存反射: 游泳反射、吮吸反射等
  • 原始反射: 膝跳反射等

新生儿的状态

  • 有规律的睡眠8-9h
  • 不规律的睡眠8-9h
  • 瞌睡0.5-3h;
  • 警觉性安静2-3h
  • 警觉性活跃1-3h
  • 啼哭1-3h

新生儿的啼哭

  • 啼哭的功能: 引起注意、表达感受
  • 啼哭的发展变化: 3个月后逐渐减少
  • 抚慰方法: 检查是不是困了饿了尿了、抱抱、喂奶 / 安慰用奶嘴、开车出去逛一圈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遗传学 / Behavioral Genetics

关于基因型怎么与环境交互作用来决定智力、人格和心理健康等属性的科学研究

研究遗传作用的方法

  • 选择性繁殖: 通过确定特质是否能够经过选择性配对而在动物身上繁殖来研究遗传影响
  • 家庭研究: 双生子设计、领养设计 研究和养父母还是生父母更像

对基因和环境作用的评估

一致性比率

同卵双胞胎 / 异卵双胞胎 / 父子的性取向 / 各种行为表现等的一致性 多数项目上同卵双胞胎一致性比异卵双胞胎更高

遗传系数

  • 即某种人格或智力分数的相关系数的关系
  • 基因影响: H = ( r一起养育的同卵 - r一起养育的异卵 ) x 2
  • 非共享环境的影响: NSE = 1 - r一起养育的同卵
  • 共享环境的影响: SE = 1 - (H+NSE)
儿童间人格和智力的相关

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导向原则 / The Canalization Principle

遗传把表型限制在少量的发展结果里, 对于一种高度导向的属性来说, 基因使其按照一条预设的道路发展, 因此环境对其所显现出的作用很小

反应范围原则 / The Range of Reaction Principle

遗传规定了一个人智力发展的上下限, 环境决定其在这一限度内的具体位置

基因型-环境相关 / Genotype-environment Correlation

  • 被动型: 父母为子女提供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关, 不需要儿童行动参与 父母有音乐天赋的话, 通常环境中也会充满音乐刺激; 随年龄增大而减小
  • 唤起型: 个体的遗传特征会引发他人对他们的不同反应, 从而影响他们的环境
  • 主动型: 个体的遗传特征会驱使他们主动寻找或创造与自己相符的环境 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婴儿的发展

0-2岁

生理发展

身体

  • 体重: 足月男婴3.3-3.4KG, 足月女婴3.2-3.3KG
  • 身高: 足月新生儿约50CM
  • 身体比例: 年龄越小, 头的占比越大
  • 骨骼: 软, 连接不太稳, 头骨间有缝隙、前囟 xìn 在2岁左右才闭合

神经系统

  • 头围 不断变大
  • 髓鞘化
  • 大脑偏侧化 认知发展的标志, 老年人的大脑的非对称性会下降
  • 经验的作用

动作发展

原则

  • 头尾原则: 从头和上半部开始
  • 近远原则: 从心脏和身体中央开始
  • 等级整合原则: 从简单技能独自发展开始, 再整合成复杂技能
  • 系统独立性原则: 不同系统独立发展, 速度和节奏不同

顺序

  • 动作发展更多由基因决定, 具有跨种族和跨文化的一致性
  • 抬头 → 翻身 → 坐起 → 爬行 → 站立 → 行走 → 跑步 → 跳跃

意义

  • 增加儿童对环境的探索和理解
  • 增加儿童对自身身体的控制
  • 利于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如自信心
  • 促进儿童和父母的互动
  • 增加父母的烦恼和亲子冲突

认知发展

感知运动阶段

参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特点

喜欢重复的东西 参见天线宝宝

阶段

亚阶段1: 0-1月简单反射
亚阶段2: 1-4月
  • 初级循环反应
  • 指向自己
  • 吮吸手指
亚阶段3: 4-8月
  • 次级循环反应
  • 指向外部
  • 摇拨浪鼓
亚阶段4: 8-12月
  • 次级循环反应的协调
  • 出现客体永久性 东西不在眼前不等于东西不存在
  • 客体永久性不完善, 出现A非B错误 先把玩具当面藏到A处, 知道去A找; 再当面藏到B处, 还是会去A处找
亚阶段5: 12-18月三级循环反应
亚阶段6: 18-24月
  • 符号问题解决
  • 出现心理表征 出现假装游戏
  • 思维明显出现

感知觉的发展

研究方法

  • 视觉偏好法
  • 习惯化方法 习惯化A后呈现B, 从而判断儿童能否分辨A和B
  • 诱发电位 要固定头部, 不太好做
  • 高振福吮吸 利用带电极的奶嘴

感觉

  • 视觉: 新生儿已具备基本的视觉过程和原始的颜色视觉
  • 听觉: 新生儿已具备听觉能力
  • 嗅觉和味觉: 新生儿偏爱甜食
  • 触觉、温度、痛觉: 打针会哭

视知觉

  • 深度知觉: 运用视崖装置进行研究

    参见《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

  • 视觉偏好: 更喜欢笑脸而不是哭脸、曲线而不是直线、完整人脸而不是残缺人脸、更喜欢复杂图形而不是简单图形

智力发展

发展量表

  • 格赛尔发展商数 / Developmental Quotient, DQ 100分表示符合当前年龄水平/合格
  • 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在婴儿期不稳定
  • 本类方法得到的发展商数和长大后的智力水平没有显著相关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智力测验

  • 习惯化速度
  • 视觉反应时
  • 能显著预测长大后的智力水平

语言发展

语言理解和生成: 在能够生成前就能理解

早期的声音和交流: 前语言交流 手势或模仿 / 牙牙学语

第一个单词: 简单的爆破音

第一个句子: 电报语 只保留语句中最重要的成分

环境对语言发展的支持

  • 从共同活动中学习 共同读书/看绘本
  • 从”妈妈语”中学习 短小/重复/音调高的句子
  • 从错误提示中学习 用正确的语句重复一遍孩子的句子
  • 交谈的重要性

语言发展的起源

学习理论的观点

  • 行为主义的那套, 参见学习心理学
  • 反对证据: 父母的强化不分正误 / 儿童说出没听过的句子

乔姆斯基的观点

  • 人类具有普遍语法 短语等
  • 语言获得机制 / 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 LAD 生来就有

情绪发展

情绪的出现

初级情绪

  • 好奇 / 恐惧 / 厌恶 / 愉悦 / 悲哀 / 愤怒
  • 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 社会性微笑 对人笑, 约两个月时出现
  • 出生就出现

次级情绪

  • 尴尬 / 害羞 / 嫉妒等
  • 与社会评价有关
  • 两岁左右出现 儿童的自我/自尊出现

情绪的识别和理解

社会参照: 婴儿摔倒了先看母亲的表情再决定要不要哭 / 到了陌生的环境看母亲的表情决定要不要去探索

情绪的社会化和自我调节

根据社会规则来遵循一定的情绪表达规则

依恋的形成

依恋的定义

  • 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强烈的情感联系
  • 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儿童 特别是早期 与成人 父母或其他看护人 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依恋的特征

  • 选择性
  • 身体亲近
  • 慰藉和安全
  • 破坏后的焦虑与痛苦
  • 依恋双方的和谐性 情感和行为的呼应

依恋的发展阶段

  • 非社会性阶段: 0-6周
  • 无差别依恋阶段: 6周-6/7月
  • 特定依恋阶段: 7月左右, 指向特定个体, 开始对陌生人感到焦虑
  • 多重依恋阶段: 依恋多个个体, 对不同个体的依恋目的不同

与依恋相关的恐惧

  • 陌生人焦虑
  • 分离焦虑

依恋的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 我爱你, 因为你喂养我
  • 学习理论 我爱你, 因为你奖赏我
  • 认知发展理论 要爱你, 我必须知道你的存在
  • 习性学理论
习性学理论的观点

基本观点:

  • 动物和人的行为是进化的产物
  • 行为都是有利于生存的适应性行为

对儿童行为的观点:

  • 学习的作用
  • 关键期 / 敏感期: 特点学习行为只能发生在某个特定时期才效果最好 / 最容易
  • 印刻现象: 鸟类在出生时会追随它见到的第一个活动的目标 通常是母亲
  • 丘比特娃娃效应: 各种生物的幼崽都很可爱, 让人忍不住地亲近
  • 反射行为
  • 成年人的本能
  • 相互的作用: 儿童与依恋对象相互影响

相比单纯的喂养, 喂养过程中的拥抱 / 交流的温暖 / 安全的感觉更重要

依恋的测量: 陌生情境法

  1. 母亲与儿童自由游戏
  2. 陌生人与婴儿自由游戏, 母亲在场
  3. 婴儿与母亲分离
  4. 婴儿与母亲重聚, 陌生人离开
  5. 婴儿与母亲再次分离
  6. 陌生人回来
  7. 婴儿与母亲重聚, 陌生人离开

安全基地行为: 婴儿把母亲当场安全基地

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

父母走了就伤心, 回来了就开心

不安全依恋

  • 回避型依恋: 父母走了不伤心, 回来了也没反应
  • 反抗型依恋: 父母回来时, 想要抱抱, 又反抗抱抱, 把父母推开
  • 混乱型依恋: 难以预测

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 抚养质量: 决定了依恋的安全与否, 虽然有以下维度, 但爱孩子是最重要的
  • 婴儿的气质: 决定了会变成哪种不安全依恋
抚养质量的维度

依恋的长期影响

内部工作模式: 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表征, 用来解释事件和对人际关系形成期望

成人依恋工作模型对他人认知正性对他人认知负性
对自我认知正性安全型冷漠型 对应回避型
对自我认知负性焦虑(迷恋)型 对应矛盾型恐惧型 对应混乱型

气质类型

气质的定义

  • 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 稳定的个人特点
  • 具有先天性, 出生时就表现出来, 是一个人最一般的特征

气质的类型

  • 九个维度: 活动水平、节律性、注意保持、趋向和退缩、适应性、注意的广度和持久性、反应强度、反应阈限、心境
  • 三种类型: 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亦有相当一部分混合型; 由托马斯和切斯划分

容易型 约占40%

  • 脾气好的小孩, 心境积极, 具有求新性和适应性
  • 行为习惯有规律且可预测 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困难型 约占10%

  • 活跃, 暴躁, 行为习惯不规律
  • 对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常常反应过度
  • 对陌生人和环境适应很慢 更可能难以适应学校环境, 与同伴交往中易怒和有攻击性

迟缓型 约占15%

  • 不活跃, 略显忧郁的小孩
  • 对陌生人和环境的适应较慢
  • 但对新奇事物的反应并不激烈 遇到新活动和挑战容易犹豫不决, 容易被同伴忽视

混合型 约占35%

气质的稳定性

  • 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能够预测儿童未来在学校的表现/未来的犯罪率等
  • 会被后天教养和环境影响, 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变, 但不会从一个极端变到另一个极端

气质发展的影响因素

  • 遗传因素的影响 同卵双生子的气质相关高于异卵双生子
  • 环境因素的影响 自身气质与环境相互影响

气质与儿童发展

针对不同特质的儿童应该有不同的教养方式

  • 容易型儿童: 对教养方式没有特定要求
  • 困难型儿童: 要足够敏感, 耐心, 又坚持原则
  • 迟缓型儿童: 要支持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不要给太大的压力

⭐幼儿的发展

3-5岁

生理发展

身高和体重

  • 一般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幼儿的平均身高越来越高
  • 个体差异: 有胖有瘦, 可以通过BMI范围看是否健康
  • 体型的变化: 肚子慢慢地变小, 手脚变得修长

健康与疾病

  • 频繁感冒 要多锻炼增强免疫力
  • 容易受伤 但是不能为了安全, 过度限制儿童活动发展

运动发展

粗大动作发展

年龄转身跳跃爬楼梯单脚跳
3岁不能突然或快速地转身或停止跳0.4-0.6米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双脚交替爬楼梯能够单脚跳, 很大程度上使用各种不规则的跳跃步伐, 还加上一些变化
4岁对停止 / 起身 / 转身有更有效的控制跳0.6-0.8米在有支撑的情况下, 双脚交替走一段长长的楼梯单脚跳4-6步
5岁在游戏中可有效地起身 / 转身 / 停止有助跑时能跳0.7-0.9米双脚交替走一段长长的楼梯轻易地单脚跳5米以上距离

精细动作发展

学会画画, 自己用勺子 / 手吃饭等

语言发展

一般规律

  • 句子复杂性增加
  • 词汇量飞跃
  • 应用语法规则
  • 内容丰富性增加
  • 社会性言语 希望自己说话时被倾听
  • 出现自言自语

维果斯基认为自言自语可以用来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皮亚杰则认为自言自语是思维的副产品

语言接触与认知发展

  • 高收入家庭儿童的词汇量远高于低收入家庭儿童
  • 3-5岁时的词汇接触量能显著预测10-12岁时的语言能力
  • 父母与儿童的语言交流方式和内容很重要

认知发展

前运算阶段

参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符号表征系统出现: 象征性游戏大量出现 如过家家, 现有研究发现, 符号表征系统可能在客体永久性出现前就存在了
  • 发展出双重表征能力: 理解一个对象即表征它自己, 又代表其他东西 在玩具房子里藏东西, 能够在真的房子里找到
  • 中心化: 只注意刺激物的某一方面, 而忽略其他方面特征的认知过程 认为白兔和绵羊是同一种动物
  • 自我中心: 以为我知道的就是你知道的、我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 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认为, 儿童要6岁才能突破自我中心, 但后来的研究发现, 儿童在3-4岁就能突破自我中心
  • 不可逆性 / 不具备守恒认知: 不具备对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 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两杯等量的水, 一杯倒入高杯子, 一杯倒入矮杯子,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会认为高杯子的水更多
  • 思维的相对具体性: 回答不了”假如”问题
  • 思维的刻板性

心理理论发展

心理理论的定义

儿童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 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构建的一种理论解释, 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认知能力 能够根据他人的心理世界来推论他人的行为, 反之亦然; 需要突破自我中心才能形成

心理理论的测量

错误信念任务

  • 意外转移: 被试知道巧克力被挪走了, 但故事中主角不知道, 被试判断故事中主角会去哪里找巧克力 通常4岁时能通过
  • 欺骗外表: 被试知道糖果盒里不是糖果, 但故事中主角不知道, 被试判断故事中主角会说糖果盒里是什么

二级错误信念任务

角色A要去买冰淇淋, 卖家本应在公园, 但是角色A意外跟着卖家去学校了, 角色B要去找角色A并且知道角色A去买冰淇淋了, 被试判断角色B去哪里找角色A

错误信念任务对被试的语言能力和工作记忆有要求, 效度存疑; 而且得出的结论是”全或无”, 忽略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渐变过程

社会性发展

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概念

  • 每个人独特的个人生理和心理特质的总和
  • 分离感 我和别人不同 和稳定的同一感 我的存在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

自我的发生

  • 婴儿的自我: 可以区分自己和其他婴儿的哭声, 但是会啃自己的脚 不知道是自己的脚
  • 自我再认: 认识镜中的自己 婴儿只知道镜子里的是个小朋友, 幼儿才知道是自己, 可通过点红测验或头上的小棍测量
  • 发展历程: 你我不分 → 知道我是我 → 进行自我评价 难以确定精确时间
  • 点红测验: 往儿童鼻子上涂个红点, 0-1.5岁儿童只会去抹镜子里的红点
  • 头上的小棍: 三分钟之前的照片上, 自己头上有个小棍, 3.5岁的儿童才知道去取

幼儿的自尊

渴望被表扬、会出现不好意思的情绪 此时要照顾儿童的自尊, 不能当众呵斥和辱骂

年龄3-3.5岁4-4.5岁5-5.5岁6-6.5岁
体验到自尊的比例10.00%63.33%83.33%93.33%

幼儿的自我控制

  • 动作抑制: 控制自己的行为
  • 情绪抑制: 控制冲动和发怒情绪
  • 认知活动抑制: 放慢冲动思维, 避免错误答案
  • 延迟满足 但是不要永远活在未来而非当下

性别的发展

相关概念

性别化 / Gender-typing

获得性别认同和社会文化赞同的符合该性别的行为模式 性别的社会化

性别角色认同 / Gender-role Identity

认同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心理性别, 是性别化的目的

性别角色标准 / Gender-role Standards

社会所规定的某个性别应当具有的行为, 是性别化的方向

在过去的大多数社会标准中, 男性为”工具性角色”, 女性为”表达性角色”

性别角色偏爱 / Gender-role Preference

偏爱社会认为的某个性别应该喜爱的行为

性别刻板印象 / Gender-role Stereotypes

对某个性别的绝对和武断的行为偏好和标准, 是性别角色标准的极端化

性别概念的发展

  • 性别认同: 对自己的生理性别的正确标定, 1-2岁
  • 性别稳定性: 性别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4岁
  • 性别恒常性: 性别不随外表的变化而变化, 5-7岁

亲社会行为

定义

  • 从动机意图定义: 试图为他人提供正向结果的行为 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行
  • 从行为结果定义: 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只要结果是好的就行
  • 以利他行为定义: 由同情心或内化的道德准则所驱动的行为 最合理的定义

早期发展

  • 12个月的婴儿: 与他人分享快乐的经验, 偶尔与同伴分享玩具
  • 2岁: 出现利他行为 帮爸爸妈妈拿东西, 与同伴合作搭积木 与同伴的接触有利于利他行为发展, 对其他人的悲伤有反应 安慰妈妈
  • 3岁: 具有互惠性质的分享行为 交换糖果

影响因素

  • 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 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 共情能力: 要辨别自己为何会因他人而悲伤, 才能理解他人的悲伤 父母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他们因别人的不幸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 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会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影响
  • 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会对攻击性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培养方法

  • 角色扮演: 培养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 更多地去理解他人的心理和愿望, 增进对其他角色和自己原本的角色的理解 让孩子当管家, 从而让他认识到不要乱花钱
  • 移情训练: 要求父母使用明确的情绪词汇描述情绪, 让儿童能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情绪
  • 榜样示范: 利用观察学习的原理 父母作为榜样, 在儿童面前展现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

定义

任何有目的地伤害他人 或其他生物 的行为, 而被伤害者则试图回避这种行为

分类

  • 工具性攻击: 为了赢得物品、空间、权利而进行的攻击 如抢玩具, 伤害别人是手段
  • 敌意性攻击: 以人为对象的攻击 如打架, 伤害别人是目的

形式

  • 身体攻击
  • 言语攻击
  • 关系攻击 损害他人的社会关系, 孤立、诽谤、谣言

发展趋势和特点

  • 从没有对象地发怒, 到出现攻击行为
  • 随着长大, 身体攻击减少, 言语攻击增多
  • 随着长大, 工具性攻击减少, 敌意性攻击增多
  • 性别差异: 2岁前女性多于男性, 2岁后男性多于女性 可能受到性别角色标准的影响
  • 稳定性: 攻击性水平具有跨年龄的稳定性
  • 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相互拮抗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Dodge, 1986

不仅适用于攻击性行为

社会影响因素

  • 文化与亚文化
  • 家庭的影响
  • 大众传媒 通过观察学习学习怎样去攻击别人

⭐小学儿童的发展

6-12岁

认知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

参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运算

有组织的, 有形式的, 有逻辑性的心理过程

具体运算

  • 对运算的应用必须借助真实的或可以想象的事物、情境、事件 告诉儿童张三/A和李四/B的身高, 可以说出张三和李四谁高, 但是不能说出A和B谁高
  • 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符号, 儿童需要一个过渡过程 父母和老师不需要对低年级儿童的抽象运算能力操之过急
  • 三四年级是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发展的关键年龄

思维特点

  • 逐渐突破自我中心
  • 具备中心性
  • 具有一定的守恒性
  • 具备可逆性
  • 具备关系推理能力

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

短时记忆 / 工作记忆的发展

短时记忆的广度

  • 一年级儿童: 平均4-5个单词
  • 六年级儿童: 平均6-7个单词
  • 成年人: 平均7 +-2 个单词

加工速度的发展

  • 随着年龄增长, 先加快后减慢 有峰值
  • 得益于髓鞘化的发展和多余突触的修剪
  • 更多地由生理因素决定

策略和元认知的发展

策略

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而有意识地、刻意地使用的心理操作 即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阶段

  • 策略应用能力缺陷 没有策略
  • 策略产生能力缺陷 不能自发使用策略
  • 策略无效应用 自发使用策略但是没有达到效果
  • 成熟应用策略

策略选择适应性模型 Siegler

多重策略的使用: 随着年龄增长, 高级策略使用率增加

元认知

自己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的认知

组成成分

元认知知识

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 对影响认知活动的因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结果等方面的认识

  • 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 关于认知加工的主体 的知识
  • 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 对认知任务的了解
  • 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 关于如何完成认知任务的知识

元认知体验

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自己能够觉察

元认知监控

主体在认知过程中, 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地监视、控制、调节过程

元认知能力发展

元记忆的发展

  • 访谈法: 考察元认知知识, 幼儿园儿童会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 你是否曾忘记过事情、告诉一个电话号码是马上记更容易还是喝杯茶再记容易、是记反义词还是记没有联系的词容易
  • 记忆判断: 判断自己的记忆能力, 分为预见性判断和回溯性判断, 5年级时才能不高估自己 呈现数张扑克牌, 被试判断自己能记住几张

社会性发展

道德的发展

将伦理原则或规范内化的过程, 使得个体能够根据已内化的伦理原则或规范来判断各种感情、想法、行为的恰当性

道德的定义

帮助个体明辨是非, 并由此表现相应行为的一系列原则或观念, 个体会对表现出有道德的行为而感到自豪, 对表现出不道德的行为而感到内疚等负面情绪

  • 道德情感: 对道德行为自豪, 对不道德行为内疚
  • 道德认知: 什么是道德 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道德观
  • 道德行为: 可以违反道德时, 会不会违反道德标准 经受道德考验时的行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测量: 对偶故事

“好动机-坏结果”与”坏动机-没那么坏的结果”配对, 要求被试判断哪个行为更坏, 皮亚杰认为成熟的道德判断应该以动机为标准 下面的年龄放在现在可能不太准确

后人的改进: 用漫画的方式, 把情境画出来, 把动机用”动机气泡” 就是漫画里的表现想法的云状文字框 表示出来给被试看

发展的阶段

  • 前道德阶段: 0-5岁, 没有道德规范和道德意识
  • 他律道德阶段: 5-10岁, 规则意识来自于权威人物 父母、老师、警察、上帝, 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认为错了一定要罚 刻板性, 依据结果进行道德判断
  • 自律道德阶段: 10-11岁以后, 认识到规则是人的主观协议, 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错了可以用其他方式弥补 更灵活, 更多地依据动机进行道德判断

发展的前提

  • 认知成熟
  • 社会经验 一直身处于权威下, 道德难以发展

存在的问题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不认为达到自律道德阶段就等于道德发展成熟, 道德还有更为复杂的发展过程

测量: 故事任务
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一种罕见的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 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药剂师索价2000元, 是成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 试过各种合法手段, 但他一共才借到1000元, 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茨不得已, 只好告诉药剂师, 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 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 或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于是, 海因茨铤而走险, 他撬开药店的门, 为他妻子偷来了药

  1. 海因兹应该偷药么, 为什么或为什么不
  2. 他偷药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对或错
  3. 海因兹有义务或责任偷药吗, 为什么或为什么不
  4. 如果被试赞成偷药, 则再问: 如果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 他还应该为她偷药么?如果被试赞成不偷药, 则再问: 这对爱不爱他的妻子有区别吗?为什么或为什么不
  5. 假如这个生命垂危的病妇不是他的妻子而是个陌生人呢, 海因兹应该为这个陌生人偷药么?为什么或为什么不
  6. 如果被试赞成为这个陌生人偷药, 则再问: 假如这是海因兹钟爱的宠物, 他还应该偷药救他的宠物么?为什么或为什么不
  7. 人们做他们能挽救别人生命的事情是重要的么, 为什么或为什么不
  8. 海因兹偷药违反了法律, 偷药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吗, 为什么或为什么不
  9. 一般地说, 人们应该尽力做遵守法律的事情吗, 为什么或为什么不, 这个问题如何应用到海因兹的行为上面
  10. 思考一下这个故事, 你认为海因兹做什么才是最负责任的事情?为什么
其他故事

乔是一位14岁的男孩, 他很想去野营。他父亲许诺, 如果他攒到一笔钱, 就允许他去野营。于是乔送报就更加卖力, 终于攒下了100美元。这笔钱除可用与野营外, 还有点剩余。但就在野营要出发前, 乔的父亲改变了主意。因他父亲的一些朋友决定去进行一次钓鱼旅行, 而他父亲缺少这笔旅行的费用, 他让乔把送报攒下的钱给他, 乔不想放弃将要进行的野营。于是, 他想拒绝给他父亲钱

一位妇女患上了致命的癌症, 没有药物治疗好她的病, 她的医生杰弗森大夫知道她只有6个月的生命。她异常疼痛, 非常脆弱, 用乙醚和吗啡一类的止痛药会加速她的死亡。她神志不清, 几乎痛得昏死过去, 在她清醒时, 她请求大夫给她足够的乙醚让她死去。她说她不能再忍受痛苦了, 反正她是要在几个月内死去的。尽管大夫知道安乐死是违法的, 但他思考再三, 还是想满足她的要求

杰弗森大夫给了病人药物, 执行了安乐死。这时正好另一名医生罗杰斯大夫经过病房, 他知道杰弗森大夫在场, 罗杰斯大夫想试图去阻止杰弗森大夫, 但药物已经服用了。罗杰斯大夫犹豫着他是否应该控告杰弗森大夫

朱迪是一个12岁女孩, 她妈妈许诺她, 如果她从照看婴儿和在午餐费中攒到足够的钱用于买门票, 她就能去城里看一场摇滚音乐会。她设法攒到了15美元, 除了买门票还多5美元。她妈妈却改变了主意,告诉朱迪她得用这笔钱来做新衣服, 朱迪很失望。但不管怎样, 她还是决定去看音乐会。她买了一张票, 告诉妈妈她只攒下5美元。周末她去看演出并对她妈妈说她要花一天时间和朋友一起玩。一周过去了, 她妈妈还没有发现。后来, 朱迪告诉了姐姐路易斯, 她去看演出了, 而对她妈妈却撒谎了, 路易斯犹豫着是否应该把朱迪的行为告诉妈妈

在朝鲜, 有一支部队受到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 正在进行撤退。部队已通过一座桥梁, 而大部分敌人还在河那边。如果有人返回去把桥炸掉, 部队就能顺利的撤退。但若延迟了炸桥, 部队就不能顺利撤退。唯有带队的上校知道怎样撤退。他问有无人自愿去炸桥, 结果没有人愿意去。如果他自己去炸桥, 部队就不能安全撤退, 因为他是唯一知道怎样撤退的人

在欧洲的一个国家, 有一个穷人名字叫乌杰, 他找不到工作, 他的妹妹和弟弟也找不到工作。没有钱, 他就偷他们需要的食品和药物。不幸的是, 他被抓住并判了6年徒刑。2年后他从监狱中逃出来, 改名换姓又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另一个地方。后来他赚了钱, 慢慢地建成了一家大型工厂, 他付给工人最高的工资, 他还投资建立一家医院, 专门为那些看不起病的人服务。20年过去了, 一位裁缝认出本厂的老板就是乌杰, 一位在逃的犯人, 警察曾在他的家乡镇上追捕过他

有两个年轻人, 是兄弟俩, 他们陷入了严重的困窘。他们打算秘密而迅速的离开城镇, 他们需要钱。哥哥卡尔闯入一家商店偷得1000美元。弟弟鲍勃去了一位退休老人家里, 他是镇上出名的助人为乐的人, 鲍勃告诉老人, 他病得很厉害, 需要1000美元做手术, 鲍勃向老人街钱, 并许诺一旦自己康复了就还给他。实际上, 鲍勃根本就没有病, 也不打算还给老人钱 。虽然老人不认识鲍勃, 但他还是借钱给鲍勃。这样, 鲍勃和卡尔各自带1000美元匆匆离开镇上

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 前习俗道德: 阶段一二, 行为结果反馈起关键作用
  • 习俗道德: 阶段三四, 社会期待和规范起关键作用
  • 后习俗道德: 阶段五六, 完全内化社会规范, 并有了超越规范, 基于普世价值的, 个人的、自洽的理解
阶段一: 惩罚与服从取向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 / 赞扬了, 不管其理由是什么, 那一定是错的 / 对的; 没有被惩罚的行为, 哪怕只是没有被发现, 那就不算错误
阶段二: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遵守规则是为了获取奖赏或满足个人目标, 那些满足个人需求的事情都是可以接受的 "相对"指个体的需要是不同的
阶段三: "好孩子"取向对人际关系有利的行为、让别人满意的、讨人喜欢的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
阶段四: 法律和秩序取向阶段三的进一步发展, 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 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阶段五: 社会契约取向民主政治的基石, 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 是由大家商定的、可修改的、应当对大多数人有利的 这一阶段的相对性体现在社会规则的相对性
阶段六: 普遍的伦理原则取向道德推理是基于普世价值的抽象推理, 认为恶法非法, 明白了社会契约并不是义务的道德行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发展特点
  • 道德发展阶段也是一个恒常发展序列 道德发展所依赖的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是一个恒常发展序列
  • 高道德阶段的人不会退回低道德阶段
  • 角色采择 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 是习俗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 形式运算, 甚至是后形式运算, 是后习俗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 道德判断和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习俗的影响
  • 文化单一的社会无法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

道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

  • 关注点是道德行为的习得 行为主义那一套
  • 道德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学习是相同的, 通过强化和惩罚以及观察学习进行
  • 对违规行为的罪恶感或羞耻感是促使道德发展的重要原因
  • 重要指标是能否在不太会被发现时抵制违反道德的诱惑
  • 强化是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 好的行为要表扬
  • 惩罚在建立道德中起到约束作用 但是为惩罚提供一个合理解释时, 惩罚更有效
  • 榜样影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同样, 进行理由解释会使榜样效应更有效

同伴关系

同伴

社会地位相同的人, 或者至少在当下是行为复杂程度相似的个体。只要孩子们在追求共同兴趣和目标时能调节自身行为以适合彼此的能力, 年龄上稍有不同也可以被认为是同伴

同伴关系的性质

  • 垂直关系: 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力的成人 父母和老师 与儿童之间的一种”权威-服从”关系, 在心理上、地位上是不平等的
  • 水平关系: 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自由、平等、互惠的关系
  • 同伴关系的社会适应价值: 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学习社交技能、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

同伴关系的测量

社会测量技术 / Sociometric Techniques

要求儿童列出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同伴 同伴提名法, 或者根据自己与其交朋友的意愿对同伴进行评定 同伴评定法, 常常用来测量儿童的同伴接纳性

喜欢TA的人→
讨厌TA的人↓
被拒绝儿童有争议儿童
被忽视儿童受欢迎儿童

中间水平的儿童为一般地位儿童

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

  • 学业技能
  • 个人气质、攻击性
  • 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巧
  • 身体吸引力 胖瘦美丑
  • 名字 是否好听、谐音梗
  • 教师的影响

以上因素会因为情境和儿童年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影响

友谊

  • 友谊是一种双向关系
  • 友谊具有稳定性
  • 友谊提供信任和亲密性支持

友谊的功能

  • 提供情感支持
  • 提供更多玩耍、交往、娱乐的机会
  • 提供参照榜样
  • 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同盟
  • 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
  • 提高自尊水平

教养方式

接纳 / 反应性

父母对孩子提供支持、对孩子需要的敏感程度、表达的爱和赞许的程度

命令 / 控制性

父母对孩子限制和控制、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的程度

四种父母教养方式

控制性→
反应性↓
权威型放任型
专制型忽视型

权威型教养方式 /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以孩子为中心, 一种灵活、民主的教养方式, 温暖、接受性的父母给予孩子指导和控制, 同时在决定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履行义务时, 给予孩子发言权

儿童通常表现出高自尊, 良好的社会技能, 强的道德和亲社会性, 高学业成就, 心理自主

专制型教养方式 /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以成人为中心, 一种限制性的教养方式, 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成人为孩子设定许多规则, 期望孩子严格遵守, 依靠权力而不是道理使孩子服从

儿童通常表现出一般的社会技能, 一般的学业成就, 且相比其他教养方式的儿童最为顺从

放任型教养方式 / Permissive Parenting

以孩子为中心, 采用此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几乎不对孩子提出要求, 几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 也不给予孩子指导

儿童通常表现出低自我控制能力, 低学业成就, 因此比权威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儿童更易产生药物成瘾行为

忽视型教养方式 / Uninvolved Parenting

以成人为中心, 一种冷漠 或有敌意的 且过度放任的教养方式, 父母似乎既不关心孩子, 也不关心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儿童通常表现出高攻击性, 低学业成就, 怀有敌意, 自私, 叛逆, 易于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和违法行为

⭐青少年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 Adolescence, 10-25岁, 是0-5岁之后的第二次发展高峰

随着社会发展, 儿童生理发展成熟提前, 心理发展成熟延后并拉长, 青少年时期的范围也随之拉长

生理发展

青春期 Puberty, 特指生理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发育加速期和性成熟时期

青春期的特点

  • 身高体重发展: 女孩12岁最快, 男孩14岁最快 所以小学班上女孩比较高
  • 第一性征发育: 激素水平开始增长, 性腺开始发育和成熟
  • 第二性征发育: 女孩乳房和体毛的发育 12-13岁出现月经, 男孩喉结和睾丸的发育
  • 个体差异: 发育的早晚会有不同, 越早发育越能正向预测个体的各种身心问题, 可能由于身心发育不匹配、发展应对时间变短 社会心理因素, 激素水平会影响情绪、认知发展跟不上社会情感系统发展、睡眠节律延后带来的睡眠不足 生理心理因素
  • 身体意象满意度: 女生偏向于不满意, 男生偏向于满意

青春期的测量

  • 自我报告 Self-report: 在中国群体上的信度不好
  • 激素水平 Hormine Levels: 雄性激素 / 睾酮 Testosterone, 雌性激素和孕激素 Estrogens And Progesterone, 影响激素水平的因素也很多, 还需要多次采样, 信度也不好

影响因素

  • 遗传 / 基因因素
  • 激素: 主动 / 被动摄入
  • 营养: 越好越早
  • 肥胖: BMI越大越早
  • 环境中的激素干扰物: 光线 包括人造光和自然光, 赤道地区比较早, 杀虫剂, 塑料瓶中的化学物质等
  • 压力: 越大越早 个体适应早期经历的手段

发育迟缓

营养相关

  • 消瘦症
  • 夸休克尔症: 蛋白质不足, 肚子胀大
  • 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
  • 缺铁性贫血

压力相关

  • 非器质性发育不良
  • 剥夺性矮小症

认知发展

形式运算阶段

参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形式运算

对抽象概念和假设命题进行理性和系统的思考

  • 具体事实: 所有中国人都是黄皮肤, 叔叔是中国人 → 叔叔是黄皮肤
  • 抽象命题: 所有A都是B, C是A → C是B

归纳推理

提供不同长度的摆线和不同重量的摆锤, 让被试设计一个实验, 探究影响摆幅的因素

自我中心

  • 假想观众: 青少年认为周围人都像他们那样, 对他们自己的行为特别关注 实际上别人并不会特别关注你
  • 个人神话: 青少年相信自己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 认为奇迹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青少年容易染上毒瘾

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抽象而复杂的自我概念

  • 自我介绍时性格描述丰富, 标签化减少
  • 描述与不同对象相处时的自我时, 可能出现不一致的自我概念
  • 越多不一致表现的青少年, 感受到越多的困惑
  • 虚假自我行为: 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 表现得与真实自我不一致 因为对真实的自我缺乏自信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价值

  • 不同对象对自己的评价可能不同, 会影响自我价值的认同
  • 在不同关系中, 青少年会发现存在不同的自我价值
  • 来自重要他人的肯定可以提升青少年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自我同一性 / Identity

  • 由目标、价值观、信念等组成的、连贯的、一个人坚定地致力于的自我概念
  • 能有效回答以下问题才能获得同一性, 否则会出现同一性混乱
  • 职业取向 Occupation
  • 性取向 Sexual Identity
  • 价值观 Values
  • 我是谁?
  • 我将来要做什么?
  • 我最终的位置是什么?

自我认同感危机

青少年对他们现在和将来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混乱, 从而体验到的不确定性和不适应性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探索→
承诺↓
无探索有探索
有承诺同一性早闭 过早自认 / Identity Foreclosure同一性获得 / Identity Achievement
无承诺同一性混乱 / Identity Diffusion同一性延缓 / Identity Moratorium

承诺: 目标笃定, 愿意为目标努力
探索: 出于自愿或被迫地做点什么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 认知发展: 需要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才有可能对自我有深入和抽象的思考
  • 教养方式: 权威型更容易达成同一性获得, 忽视型更容易同一性混乱
  • 学校教育: 学校环境是否自由、支持
  • 社会文化: 社会的可选择性、自由度、大学体制和规则

其他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的性别意识

  • 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强调更为刻板
  • 应当中性化教育 然而现在的社会不太接受男性的中性化

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变化

  • 自主
  • 代沟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 社会比较
  • 归属群体: 会产生小团体
  • 同伴压力: 试图让自己的行为和同伴保持一致

成人初显期

18-29岁, 大学时期, Emerging Adulthood

受教育年限增长, 对个人技能的要求提高等影响而产生

大学期间的认知发展

促进大学生改变的因素

  • 课程: 提供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 其他同学: 挑战长久持有的观点和价值观
  • 学生文化: 不同于大的社会文化
  • 全体教职工

大学生思维的变化

  • 从形式运算向后形式运算发展
  • 从对真理抱有僵硬看法, 只接受所谓正确的答案
  • 到不断遭遇不确定性, 期望最终能够学到所谓的正确答案
  • 最后认识到所有知识和价值观都是相对的, 自己的看法和其他人一样有效
  • 混乱取代秩序、相对主义承诺 认识到万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答案

成人初显期的五个特征

  • 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时期: 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 并在各方面尝试多种生活选择
  • 不稳定时期: 恋爱、职业、居所三者都不确定的时期
  • 自我关注的时期: 关注自我发展, 较少向他人承诺并承担责任
  • 处于夹缝感的时期: 既不属于青春期, 也不属于成年早期, 是一段转换时期
  • 充满机遇和选择的时期: 充满希望, 是获得人生转机的绝佳机会

用渐渐长大的迷茫期成为你喜欢的自己

⭐成年期的发展

生理特征: 衰老

衰老

50-70岁时, 人的存活率迅速下降 多因疾病等, 但是这不叫因衰老而死亡

**定义衰老必须包含: **

  • 随时间而变化
  • 功能的衰退
  • 渐进式
  • 在发育和生长完成后变得明显
  • 在种系成员中是普遍的 多数动物不存在衰老, 在完成繁衍后就会迅速死亡

身体外表的变化

  • 皮下组织由规则变为混乱, 反应为皱纹、斑点、皮肤松弛等
  • 皮肤变干 哪怕曾经是油性皮肤
  • 头发变稀疏, 男性的身体其它部分的毛发变长

身体结构的变化

  • 从成年早期到成年中期: 体重增加 发福, 源于久坐、缺乏运动、压力等
  • 从成年中期到成年晚期: 体重减少 虚瘦, 源于肌肉流失
  • 骨质疏松, 一旦摔倒容易骨折 要适当锻炼
  • 关节老化, 运动不灵活

身体功能的变化

  • 脏器功能下降, 身体调节能力下降, 免疫系统能力下降
  • 备用能力降低: 最大心率降低, 体力下降, 耐力下降
  • 健康状况下降: 慢性疾病增加, 健康指标恶化, “小毛病”增多

但是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没有下降, 甚至更高

女性的更年期 / Menopause

  • 开始于最后一次月经的一年之后, 约50岁
  • 此前3-5年称为围绝经期 Perimenopause, 月经量逐渐减少, 主观上也会有更年期的感受
  • 出现更年期症状: 潮热、易怒、焦虑、神经质、抑郁等 有个体差异

女性的更年期 也包括男性的中年危机 往往被污名化

抵抗衰老

  •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各种因素中作用最大的
  • 适当锻炼
  • 认知和社会活动
  • 减少压力
  • 充足的睡眠 老年人需要的睡眠较少
  • 合理的营养

认知发展

后形式思维

Postformal Thought

  • 超越逻辑和规则的思维形式
  • 思维不是仅仅基于逻辑, 还需要以实际经验、道德判断和价值观为基础
  • 形成辩证思维

与形式思维的区别

  • 形式思维只能解决形式良好问题 确定、严谨、逻辑的问题
  • 后形式思维能够解决形式不良问题 没有正确答案、两难、综合的问题

后形式思维的标准

  • 转换频道: 能在两个以上不同的逻辑体系下进行思考, 并在抽象推理和对现实世界的考虑二者之间进退自如
  • 明确问题: 能够对问题在逻辑上进行归类, 并对其参数进行定义
  • 过程-产品转换: 能够明白一个问题既可以通过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过程来解决, 也可以通过产品 针对特殊问题的具体办法 来解决
  • 实用主义: 能够在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中选出最好的, 并说明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 多种解决方案: 能够意识到大多数问题的原因不是只有一个, 明白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目标, 知道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 意识到事物间的矛盾: 能够明白问题和解决办法之间可能存在着固有的冲突
  • 自我参照思维: 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必须决定使用哪种逻辑

中年人的竞争力

  • 经验丰富: 实践和项目能力丰富 对于文字工作者, 能够写出更有深度的内容
  • 选择性最优化 SOC理论: 从成人早期到成人晚期, 认知机械成分下降, 认知使用成分变化不大, 个体通过选择 Selection、优化 Optimization、补偿 Compensation, 可以在自己最擅长的特定技能上做到更好
  • 作为专家的优势: 专家用经验、直觉、自动化来灵活多样地解决问题; 新手用正式程序、规则、控制性来单一死板的解决问题

社会性发展

埃里克森的观点

  • 成人早期: 亲密对疏离
  • 成人中期: 繁衍感对停滞感
  • 成人晚期: 自我整合对悲观失望

繁衍感 / Generativity

  • Concern: 在一定程度上, 个体对未来一代幸福的关注
  • Commitment: 个体愿意做的帮助和抚养下一代的特殊事情
  • Action: 特定的繁衍行为 不单指生育
  • Narration: 过去重要记忆中对繁衍主题的反应程度

中年人的繁衍感最高, 但和老年人的差异不显著

自我整合

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自我整合, 对自我的理解也可能不断发展变化

莱文森的观点

人生四季

成人期的发展阶段

成人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 它们的区别在于生活结构 个人的社会角色与职业角色的综合体 是否发生了变化

中年危机

  • 40-45岁的成年中期转折
  • 对自我的质疑阶段
  • 剧烈的心理波动

其他有关中年危机的研究

  •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中年危机
  • 成年中期的一些事件可能会产生紧张感, 但也比成年早期的某些事件程度轻
  • 很多人在这个重要的转折期获得了积极成长
  • 某个转折点是否称为危机, 更多得取决于个人环境和个体资源, 而非年龄

一场精彩有趣的人生之旅

  • 标题: 发展心理学
  • 作者: 小叶子
  • 创建于 : 2023-11-01 11:43:22
  • 更新于 : 2024-05-20 15:13:42
  • 链接: https://blog.leafyee.xyz/2023/11/01/发展心理学/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 小叶子,禁止转载。
评论